前锋区代市镇:党建领航,擘画乡村振兴“新风景”

来源:广安新闻网

前锋区代市镇坚持以高质量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精准对接、一体推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努力在实践中勾画“新乡土风景”。

坚持红色引领,筑“牢”基础

健全组织体系。为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26个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100%实现“一肩挑”,22个村(社区)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在艺文社区设立党委,进一步优化了党的基层组织架构。加强组织建设。严格“三分类三升级”要求,制定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作方案,从严从实完成党组织转化升级。分片区成立调研小组,完成全镇1659名党员排查,并对排查出的56个问题全面完成整改。落实监督制度。统筹村务监督委员会、片区纪检监督员等力量,制定涵盖55项内容的监督清单,对“三资”管理、村务公开、干部履职等进行常态化监督,实现监督职责具体化、监督内容清单化、履职情况透明化。

聚力人才培养,强“壮”队伍

选配关键力量。选优配强“领头雁”,吸引3名返乡大学毕业生任村党组织书记,实现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由52岁降低到45岁,农村致富能手占比达到76%。充实帮扶力量。积极培养基层党组织的后备力量,在26个村(社区)培养后备干部50余人,吸收20余名优秀、致富带头人入党,推动治理队伍活力化、专业化。做好教育培训。镇、村换届后,对73名常职干部开展全覆盖履新“第一课”,8次集中任职大培训,42名村(社区)干部学历再提升,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政治“三力”。

聚焦集体经济,兴“旺”产业

资产入股增收益。以龙泉社区为试点,采取闲置资产入股,开展社企合作方式,引进15家企业建立轻纺特色街区,实现企业增效、社区增收、群众致富三受益。社办企业拓路径。以钟街社区为试点,以明清老街为载体,传承舞龙等非遗文化,吸商企聚人气,开发石窟小酒馆、石窟小茶馆等5家社办企业,实现年经营性收入20余万元。特色产业促发展。以唐桥村为试点,通过村上建蚕房、群众种桑树、合作社卖蚕茧方式,发展标准化桑园1200余亩,建立“4321”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集体强、村民富的良性发展。

推动文化建设,迸“激”活力

以文艺活动为载体,推动文化宣传常态化。积极开展讲思想、讲政策、讲技术、讲精神、讲感恩“五讲”活动,培育职业新农民132人,抓好惠民新居、文明乡村、文化中心、集体经济“四建”打造幸福新家园。深入各村(社区)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法纪“四下乡”、农民夜校、文艺志愿服务等各类文化惠民活动120余场,把舞台搭建在老百姓家门口,丰富和带动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以文艺“小舞台”连接社会“大天地”。以阵地建设为依托,推动文化矩阵多元化。对辖区内5个社区21个村的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农家书屋、文化器材等资产进行盘点,并明确管护责任人,建立健全管护长效机制。整合现有文化资源,积极打造农民读书社、道德讲堂、科普活动室等文化阵地32个,对民俗特色活动、便民惠民、服务群众场所赋予丰富的新时代文明内容。以挖潜艺人为引擎,推动文化队伍专业化。在各村(社区)成立文化工作站,建立健全镇村两级文化工作体系,注重深入挖掘和自主培育相结合的工作机制,配齐建强20余个村(社区)文化艺术骨干队伍,全面推广“师带徒”,培养和储备一批贴近百姓、热心文化工作、长期扎根农村的文化能人,不断提升他们致力乡村文化振兴的综合素养。

深化三治融合,建“美”家园

深化自治实践。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健全以“四议一审两公开”为核心的村级民主决策机制,完善基层协商。强化法治建设。纵深推进乡村依法治理,紧紧围绕涉农领域热点难点问题和农民群众的各类法律需求,推动“法律进乡村”活动常态化。引导干部群众遵法学法守法用法,把农村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建设法治乡村。树立德治新风。开展“争先进、树典型”“精神文明户”评比活动,选树各类先进典型52名,树立新书记新目标,倡导新村新风尚,修订村规民约建立新村新秩序,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修改村规民约 152条次,营造新村新面貌,实现村合、人合、心合、事合、效合。(卞雨结)


编辑:邓勇 发布时间:2022-11-18
往期回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