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所革命”带来的如厕变化(外一篇)

来源:广安新闻网
(原标题:“厕所革命”带来的如厕变化(外一篇))

■杨治钊(广安)

“挖个土坑摆块砖,土墙只有三尺三,猪圈相连臭熏天,蝇蛆成群虫满翻,厕所落脚稀巴脏”,这是过去不少农村厕所的曾经真实写照。

我出生农村,感同身受。厕所没有棚顶,下雨天就“全副武装”。穿起蓑衣,戴着斗笠,如厕像打仗,现在是无法想像的。晚上因为没有路灯,打着手电筒;夏天蚊虫出没,常常上一次厕所,身上多处被叮咬,即起红疙瘩,浑身痒得难受。

“上个厕所,好烦人哟!”大嫂愁眉苦脸地说。记得大嫂是城里人,皮肤白嫩,大哥带着她来,从来没有想到过农村厕所是这样的。大哥只能从城里买点蚊香,大嫂上厕所时,夏天就点上,避免蚊虫。要知道那时蚊香,对农村人来说,还是奢侈品呢。

农村厕所叫“土茅房”,基本是没有水冲洗的旱厕,以及连着猪牛羊圈厕所。一年半载,才从粪坑圈里,出一次大粪。过去邻里之间吵架,常常因为对方粪坑,遭到雨水冲刷,污物到处乱流,有时不注意就淌到隔壁。由于排泄物不加任何处理,很容易引起传染病肆虐,感觉那时大家的脾气跟着变臭。

农村厕所现状的确很糟糕透,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即使那时在城里,厕所也好不到哪里去。在一些城市繁华商业区,很难找到“排泄之处”,公厕“黑、小、湿、臭”的状况,引起人们普通抱怨,与我国改革开放和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形成强烈反差。

1990年,我大姐嫁到城里。我父亲应邀到她那儿,住了一段时间,回来给家里人“摆龙门阵”(四川方言,意思是聊天)。说在我大姐那儿,很不习惯,上厕所还不如农村方便。

大姐住在老城旧小区,住房内没有厕所,一百多户人家,使用附近一座公厕。蹲坑式、老旧式,没有冲水设备,蹲位一字排开,每蹲位只用挡板隔开,而且只有20个。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拿着尿盆,到公厕倒尿。

高峰时段,就在每天早上,由于人多,要排队排很长很久,是公厕最脏最臭的时候。即使是非高峰时段,5分钟也有30多人进出。因为排队提前插队,邻居们吵架,甚至打架,也是常有的。晚上厕所没有灯漆黑一片,只能随身带着手电筒。

听了父亲的“唠叨”,感受城市如厕之难。那时我已参加工作,常跟随领导到各地开会。“五谷轮回场”,对城市而言,布局不合理,区域不平衡,公厕数量少,位置偏僻,很多公厕标志不清,找厕所难;排队使用频繁,有的还要交钱收费,管理不细不善,卫生脏乱差,臭味明显,甚至还有苍蝇乱飞,设备设施不齐全,有的损坏严重,水龙头成了摆设,放不出水洗手。

女性蹲位少,排队现象突出;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关注不够,地板湿滑,老人容易摔倒,残疾人如厕没有扶手,或无障碍设施不妥当,残疾车无法进出。有的酒店厕所,大便器都是坐式,无卫生纸垫,容易引发交叉感染。

那时,大多数临街单位,拒绝“外人蹭厕”,再加上公厕少,一些“臊客”,尤其是出租车司机,找不到厕所,把街道、车站、广场等背影处,当成方便之所,随地大小便。“看见那些粪便,我想吐了,实在受不了!”有的市民说。不仅很不文明雅观,而且那些残留的尿渍和粪便,则被不知情者踩一脚,可以想像得出,那是多么尴尬,难受得令人反胃。

2006年10月4日《北京晚报》报道,4名外籍老人,其中一位年近八旬,在北京地安门西大街,因为找不到厕所,只得将大便拉到裤裆,最后买了卫生纸擦拭。一市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外国人觉得挺丢人的,可我觉得,这更丢的咱北京的脸!”

当时外国人来中国上厕所的体验,就是4个字——哭、笑、叫、跳。

哭,恶臭得泪流满面;笑,众人蹲坑,面面相觑;叫,夏日厕坑里的蛆,不停蠕动,让人惊叫;跳,脏水弥漫,立足之地甚小,跳跃着上厕所。即使这样,能及时赶上空位,还算幸运,很多公厕外,一到早晚高峰期,排着长龙。

秤砣虽小压千斤,厕所虽微百事生。小厕所连着大民生,更关系城乡文明建设。一些专家评价说,“看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最好去看看那个地方的厕所;要证明一个地方是否注重环境清洁,也去看看厕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拉开“厕所革命”序幕。推动爱国卫生运动,改水、改厕、健康教育“三位一体”。从卫生防病角度入手,改变厕所“数量少、环境差”的现状。90年代,从城市延伸到农村。在厕所质量上,要求不断提高,公厕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2015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延边州调研时指出,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也要不断推进,要来场“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批示强调,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从小处着眼,从实处入手,对于厕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将这一带着民生关怀的小事列入施政举措,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如厕困难。当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支持下,新的一轮“厕所革命”,如火如荼在全国展开,轰轰烈烈掀起高潮。

厕所只是生活中的一个细节,但这个细节的变化,却改变了整个生活。农村旱厕的改造,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程,既需要村里水、电、路建设配套,又需要村民生活理念、生活方式的转变。

“到地里干活沾一脚泥,确实不比城里人家干净,用不着那么卫生厕所。”二叔说。他今年70多岁,住在我农村老家隔壁,传统观念严重,听说改厕所,死活不同意。类似这种农村人的惯性思维,是阻碍农村“厕所革命”之大敌,需要基层政府给予正确引导。

经过几年时间不懈努力,农村厕所从简易茅坑到标准卫生间的变化,标志着乡村生活观念和环境意识的进步。各级党委政府教育引导农民,费了精细准功夫,加大力度支持“厕所革命”。对积极性高、改厕改得好的村庄,给予财政奖补,推进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这种改厕措施,有温度、有气度、有高度,深受群众的称赞。

“越来越多人养成了爱护环境卫生的好习惯”。如今,在我老家农村,如厕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有独立的卫生间,锃亮瓷砖铺满地板,冲水式方便洁具,一脚踩上踏板开关,污物被冲入化粪池发酵,既干净又整洁,入厕心情又舒畅。村子有了专人保洁,还有车辆清运,垃圾也有地方填埋。农村面貌颜值提升,生活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

去年,我到大姐所在城市出差,感觉完全不一样,城市厕所变化很大。当时的情况,早点喝稀饭吃馒头,出来则小便尿急,找厕所很方便。距我45米处,则有指示牌。顺路找来,公厕果然不凡。咖啡玻璃,灰白墙面,素净窗帘,位置显眼。分上下两层,一楼男厕,二楼女厕。面积大,设施齐全,干净卫生。

我还看见,有一位残疾人,坐着轮椅,到专用之间,来去自由,无障碍。隔断门上方,设电子显示屏,显示是否有人。里面钉挂钩,挂衣帽,放提包,置卫生纸、放手机的小平台,门锁也很结实。外面立洗手台,洗手液放上面,镶有整容镜子,烘手机挂那儿,常驻保洁人员打扫。似乎淡淡香气,上完厕所,感觉真是享受,不好的心情一扫而光。

我到大姐家做客,顺便拜访他们。怕我找不到,姐夫赶到车站,热情地迎接我。我们一见面,他就兴冲冲地说,“以前住的旧城棚户区,几年前政府拆迁改造,我家赔偿了两套房子。现在搬到新建小区楼房,室内就有卫生间,再也用不着排队上厕所。即使没有拆迁的,也在每家每户修了户厕。政府掏钱买单,避免邻里之间闹纠纷,真的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大实事。你说是不是?”

我赶紧点点头,打心眼里,替大姐高兴。以后,我出差到在其他城市,也随处可见到,干净的厕所、优美的环境、人性化的设施,满足不同群体需求,让人平等地享受如厕权利,体验舒适便捷的如厕感受,以此得到基本尊重,为城市形象增色添彩。

“冬天上厕所不冻屁股,夏天上厕所不汗流背,不再让人顺着味儿找厕所”。一些大城市提出经营厕所口号。据新闻报道,外地人在城市里若找不到厕所,可下载APP,在手机上定位,很快就在附近能找到。科技与厕所结合,那是何等的方便啊!

“厕所革命”提振“天下小事”。小厕所,大民生。看上去小到极致实际上却大到极致,看上去俗到极致实际上却雅到极致。此旷世之举,前后变化,受益是群众。改善环境,防治疾病,有力促进了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了文明卫生素质的提高,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从贫弱逐步走向富强

我是70后,出生于四川省岳池县,一个偏僻小山村。那时家里穷,吃不饱穿不暖,住的是茅草房。1987年9月,我高考落榜之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不顾家人及朋友的反对,忍受着乡亲们的白眼,一个人独自到深圳打工。

过去交通不便利,从四川岳池到广东深圳,坐了汽车,又坐火车,行程两天两夜,终算到达。可我身上带的钱,所剩已寥寥无几。幸好遇见好心人,我廉租了一间屋子,实际上是杂物间。懵懵懂懂之际,就到了深圳特区,总算有落脚之地。

若安身立命,总得找事情做。那做啥呢?认识一个四川老乡,我记得姓陈,早我几年到深圳,在开出租车。他晚上不跑车时,我就用他的车来练习。努力没有白费,一年后,也就是1988年12月,终于考取了驾照,其辛苦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为适应环境,熟悉路线,走街串巷,弄清地名,常站在街角路口,观察交警如何指挥。我看见,大街小巷,无论男女老少,很少见到游手好闲者,大多数人步履匆匆。不像内地那样,懒懒散散,好像眼睛睁不开,看起来没有睡醒,精神状态很不好。

那时,深圳成为特区只有7年,城市还只是个雏形。但到了晚上,霓虹灯很亮眼。到处有建筑工地,一幢幢尚未完工的高楼,楼外用密密麻麻竹竿搭成的脚手架。有的高楼大厦基本已建好,最低的也有十几层。想想老家县城里,最高的也只有四、五层,觉得根本没法比。

与别人合开出租车,这样长期不是办法,我就想单独包车。当时出租车市场,不是很规范,也很混乱,价格也很高。一次性投入,合同签订5年。没有钱,怎么办?只有到处借,我写信给亲朋好友,左拼右凑,终于包租了一辆属于自己支配的车。

欠那么多钱,压力很大。尤其是父母托人写信给我,“邻居们认为我在外面不学好,靠投机取巧骗钱……”我看了以后,只是苦笑。觉得家里那些人,确实封闭落后,跟不上改革开放的潮流。于是,不顾这些闲言碎语,我把一切都押在了深圳。

当时,作为出租车司机,最愿意跑关内,如罗湖、福田,不愿意跑关外,如龙岗、宝安。为啥?关外路况差,普遍不愿去。但也有例外,由于市场不规范,少有的哥打表载客,往往与客人说价。若遇到价钱合适,的哥当然愿意。那时喊的价也高,基本上超出打表几倍。

通往关外高速公路没建成,路不好走费用就收得高。随意喊价,导致出租车市场混乱,乱收费、乱抢客、乱加价……这样持续好长时间。那时,人均工资每月二三百元,起步价就要20元左右,所以打车很奢侈,一般内地人消费不起。的哥最喜欢香港人,其次是深圳生意人。他们上车不说价,车费相差几元,根本不在意,也不斤斤计较。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深圳口号在全国都有影响力。快节奏、高速度、讲效率,付出与回报成正比。只要不违法,勤快就能赚钱。我拼命地干,一天跑十个多小时,是常有的事情。

出租车赚钱,实际是赚时间。就算生病,只要不太严重,我也不敢休息,每天天还没有亮,早早起床,在路边摊,胡乱吃点面条,顺便带几个馒头,就开车上路。到中午12点左右,看到没有多少客人,赶紧停车,坐在大树底下,啃几口馒头。看到有客人来,又立马把馒头收起来,把客人带到目的地,再趁机吃点,把节约的时间放在赚钱上。

后来,出租车行业改革,管理更规范化,不许随意喊价,全部打收费表,是多少就是多少,计价器说了算。车内贴有举报电话,客人不满意,随时投诉。管理部门为了司机健康和安全,渐渐增加了调休硬性规定。以司机卡装置,开车时间到了,则强制停下来,保证每月至少休息四天。

拼命赚钱的司机,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前是为赚钱而赚钱,现在赚钱是为更好地生活。在广场上,经常看到司机锻炼身体。女孩子爱美爱化妆、穿裙子,男孩子留长发胡须、穿喇叭裤,在当时成了时尚。有时也看见街头唱卡拉OK,这属于年轻情侣们交流方式,在夜晚最热闹的场所便是舞厅。

我也买股票。靠股票,赚了不少钱。那时股票之事,在全国还是新鲜的。深圳证券交易所,看上去高大上。为买股票,人们从全国四面八方,疯狂拥入排队,认购票买到,也许就是挣到,火爆程度比买春运火车票还夸张。

1992年,由于证券所内贪污行为,以及技术操作问题,深圳还闹了股灾,场面一度失控。从那以后,国家决心整顿证券市场。现在证券所里秩序井然,不像过去那样乱遭遭的。

只要肯努力,在深圳就有无数可能。确实给了无数实干者,阳光、空气、土壤。经过努力拼搏,我赚到了第一桶金。首先还清了债务,然后把赚来的钱,源源不断地寄回家。父母在农村老家,率先盖上新楼房,买起了自行车、电视机、录音机等。这时,亲朋好友态度瞬间改变,不再说我不务正业,皆夸我有出息。

为了回馈厚爱,在高考等时节,我义务送考生到考场;遇到一些残疾人,我帮着上下车,搀扶拿行李,热情服务。我态度很好,说话和气,客人对我评价很高。印有名片,随时为顾客服务。或半夜送过难产的孕妇,或到乡下接过严重的病人,或绕路帮别人取过东西……总之,只要方便,就助人为乐。付出总有回报,慢慢地,愿意坐我车的,就多了起来,收入也增加不少。

1992年1月,我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业余时间,我喜欢读书、看报、写文章,关注改革开放之热点。从小的愿望是当作家,现在也如此。在不跑车之时,我偷偷地跑到大学听课,尤其是晚上时间多些。若被考勤老师发现,把我赶出来,我就央求他们,我愿意去扫地擦桌子,换取听课机会。

从1981年开始,国务院就已批准自考。我为实现梦想,孜孜不倦,吃饭在学、等车在学、半夜在学,总之珍惜时间,不懂就请教。经过几年努力,1995年7月,我获得了自考汉语专业本科毕业证,终于圆了我的大学之梦……

1997年,也就是香港回归祖国那年。为了生我养我家乡早点过上好日子,我从深圳满载着收获回到广安,被村民选举成为了一名农村基层干部,带领家乡人民脱贫致富,首先就是改革观念,然后就拼命地干。在短短几年时间,我的家乡从贫弱到富强,人均纯收入上万元,顺利通过国家对贫困人口的验收。

如今,我已近半百之年,事业终有所成。从新中国、新时期到新时代,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一伟大飞跃发生在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70周年华诞。我既亲眼所见深圳变化,也见证祖国改革发展历程,城乡发生翻天覆地嬗变,促使我对祖国越来越热爱。

凡事不是一帆风顺的,无论是国家发展,还是个人进步,莫不如此。我常回忆在深圳的日子,感触颇深。独身在外打拼实属不易,而来自乡亲们不理解,更让人倍感心酸。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从心里对自己很佩服。从现在来看,那时不仅是我的家乡,而且是其他地方,人们对深圳都不理解。然而干出来了,干好了,都受益了,也就接受了。

“在市场经济下,谁想到前面,谁就抢占先机;谁敢想敢干,谁就越有收获。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最大动力就是改革;从贫弱到富强,最大动力也是改革。我国近些年取得的成就,完全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啊!”这是我发自肺腑的心声。

是的!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承载和包含着自新中国诞生之日起,70年来,党和人民一路同行,为人民谋幸福而不懈奋斗。我见证着我的祖国,艰辛历程,光辉成就,凝聚着中国人民对共产党的无比信赖与始终跟党走的决心。

生机从苦难中来,愈挫愈奋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性格,也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的品格。国与家,是先有国才有家。个人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国家发展这个大背景。也就是说,热爱祖国,不能光喊空口号,而是要把祖国发展与个人成长紧密地联系起来,积极响应改革开放的号召,为祖国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编辑:龙治伟 发布时间:2019-12-05
往期回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