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负责人日前在相关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从养殖收益看,2023年全年生猪养殖头均亏损76元,这也是自2014年以来,首个算总账全年亏损的年份。截至3月12日,已经发布2023年业绩预告的20多家涉及生猪养殖业务的国内上市企业中,在养殖端呈整体亏损状。
记者在全国第一养猪大省的四川多方走访调研了解到,在行业持续低迷之下,川内仍有不少行业巨头在逆势扩张。那么,它们扩张的动作有哪些?原因又是什么?
看动作:
直面长期亏损压力,川猪龙头纷纷逆势扩产
2016年以来,随着环保因素和非洲猪瘟的传入,川猪养殖端最大的变化就是加快了规模化。目前,川猪六成以上出栏量来自规模化养殖场。而养猪,又是四川上市农企扎堆的板块。无论是赴港上市的四川德康农牧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康农牧”),还是A股上市的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希望”)、乐山巨星农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巨星农牧”),或者是尚未上市的铁骑力士集团(以下简称“铁骑力士”),主营板块中均有生猪养殖的影子。
3月5日至11日,记者走访得知,面对持续的亏损压力,今年以来,德康农牧、巨星农牧和铁骑力士反而在生猪养殖端选择了不同的扩产方式。
铁骑力士斯坦瑞生鲜食品加工园加工车间。(资料图)
去年整整一年,铁骑力士并未向外界销售猪种和能繁母猪,而是全部用于内部使用。目前,铁骑力士的能繁母猪存栏量已经突破9万头大关,处于历史新高。能繁母猪的增加,也为铁骑力士随时补栏提供了可能。此外,去年铁骑力士实现生猪出栏158.28万头,较2022年度增加45万头左右。
巨星农牧是川内三大生猪养殖上市企业之一。今年1月底,巨星农牧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3年全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企业净利润亏损4.98亿元至6.38亿元,同比上年减277.65%。面对整体的行业不景气,巨星农牧仍然保持了出栏量和存栏量双增的态势。2023年,巨星农牧出栏量达到了280万头,较2022年增长75%左右。预计今年,巨星农牧还将继续保持养殖场、种猪场等关联设施的租用及收购的增长趋势,以备扩产之用。
同为上市企业,德康农牧今年2月正式携手宜宾市平台企业,年内将斥资1.2亿元,联手宜宾当地养殖户共同实施打造400个“2号家庭农场”养殖单元。按照规划,每个单元将具备能繁母猪100头、年出栏育肥猪2500头,预计每年出栏可达100万头。
看底气:
延链条、降成本、改模式和现金流,是扩产的“绝技”
除开巩固产能以静待市场春暖花开的逆周期操作逻辑,不少川企选择在长期亏损下扩张产业版图,也与各自的“绝技”有关。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兽医局有关负责人认为,这些“绝技”包括了延长产业链、创新模式、降低成本和充足的现金流等。
铁骑力士的选择是向下游延伸产业链。目前,铁骑力士在绵阳、遂宁等地布局的生猪屠宰、猪肉深加工生产线已经大部分投产,初步实现了“卖肥猪”向“卖猪肉制品”的转变。铁骑力士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产业链的延长,养殖端的亏损正在逐步地被分摊、压减。
在铁骑力士,一头育肥猪出栏价只有1800元左右,而经过精深加工后价值则可达3000元。此外,去年铁骑力士旗下的禽蛋板块表现稳定,也为企业逆周期操作提供了足够的支撑。这些也让铁骑力士有了逆势操作的空间。
而德康农牧之所以选择在宜宾扩充产能,是企业有着诸多考量。特别是宜宾当地有着相对便宜的电价。同时,德康农牧所创造的“公司与政府平台企业、养殖户共同出资建设施+农户自繁自养+企业回收”模式,有效分摊了投入成本和养殖风险。此外,德康农牧去年在宜宾建成投产的生猪屠宰项目年屠宰能力可达300万头,目前尚未满产。换言之,德康农牧也具备生猪加工产业链,同样拥有分摊、压减亏损的空间。
巨星农牧则有着业内领先的成本优势。公开的资料显示,巨星农牧在粮价相对较高的2022年二季度出栏肥猪的养殖完全成本约16元/公斤,去年下半年已下降至15元/公斤。综合测算,巨星农牧生猪养殖板块的料肉比下降至不足2.6:1,成本控制位居行业第一方阵。此外,巨星农牧的资产负债率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且股市整体表现较好,企业的现金流保持稳定。这些,都为巨星农牧选择逆势扩张提供了底气。
泸州某生猪养殖基地。(资料图)
看未来:
猪市真正的转机何时到来?
逆势操作的真正意图,是等待猪市春暖花开。
本轮猪周期何时结束,自然成为各方讨论的重点。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希望董事长刘永好在不同场合提及当前的猪周期,是有史以来最长的“超长猪周期”。
参照以往经验,2006年以来我国经历过三个完整猪周期,每轮时间约为4年。决定猪周期时长的,是产能恢复的速度和生猪生长周期。现有的技术手段下,从能繁母猪到生猪出栏需要10个月左右时间,而从新生母猪到生猪出栏需要18个月左右的时间(母猪出生育肥4个月成后备+后备母猪育肥4个月成能繁配种+能繁母猪妊娠4个月+仔猪育肥6个月=18个月生猪出栏)。如此长的时间周期内,养殖端的应对之策及产生影响显然要慢于市场变化。
一般而言,二至三轮生猪完整出栏周期才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猪周期。因此,2018年6月开启的第四轮猪周期理应在2022年六、七月前结束。然而,直至目前,已持续了近6年的本轮猪周期仍未出现明显拐点。
不过,当前积极性的变化正在出现。
首先,行业主管部门的动作透露出鲜明的产能调整信号。能繁母猪是控制生猪产能的“总开关”,也是观察行业走势的“风向标”。3月1日,农业农村部宣布将全国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目标从4100万头调整为3900万头,从而增强了市场对猪周期反转的预期。
其次,养殖端正在发出本轮猪周期的“拐点”信号。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今年1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4067万头,环比下降1.8%,降幅为过去几年来之最。同时,今年2月底,7公斤的仔猪出栏价已恢复至478元/头,实现了仔猪生产端的扭亏为盈。业内人士分析,在各地把生猪作为重要农产品保供的重点之一加以推进的背景下,不少养殖户和养殖企业面临持续亏损的压力后开始自我调整产能。
业内人士特别提醒,当前生猪行业并未真正扭亏为盈,是否需要逆势操作,还是要根据企业自身情况来具体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