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1号创新工程·一线观察②进军人工智能赛道 企业园区如何赢得先机?

来源:四川观察

昨天,我们的《聚焦1号创新工程·一线观察》关注了人工智能何以成为我省1号创新工程。今天的节目,我们的记者前往成都、绵阳等地,看“1号创新工程”号角吹响后,企业、园区如何抢抓机遇,赢得发展先机的?

记者 毕圆:在位于成都成华区的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这家成都本土最大的工业机器人企业正在研制一款智能打磨机器人。它采用自主分辨技术,可以极大地提升汽车轮毂的打磨质量和效率。

不久前,企业负责人邓世海参加了省上召开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发展专题会议,会上强调,要“充分发挥我省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挖掘并打造应用标杆案例和示范场景”,让他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成都卡诺普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邓世海:比如,四川电子信息产业和汽车产业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应用场景,这也是我们智能工业机器人最大的两个应用场景。未来我们充满信心,也将加大研发投入,实现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10%以上,开发更多的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多场景行业应用的一些痛点和难点,推动人工智能产品、技术的快速迭代。

卡诺普所在的成都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正在前瞻布局以机器人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未来产业,目前,已经引进120余家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去年,营业收入超200亿元。而我省提出“要以超常规最大力度精准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也为他们指明了未来努力的方向。

成都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发展规划部部长 何俊寅:“超常规”“最大力度”这些关键词为全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吹响了鼓舞奋进的冲锋号。接下来,我们将力争把库卡、安川等国际人工智能机器人“四大家”和埃夫特、新时达等国内“四小龙”全部引进落地,形成覆盖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和无人系统的机器人产业集群,树立本土人工智能高端品牌,力争打造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第三极。

而在距离成都100公里外的绵阳市涪城区,则把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全国人工智能头部企业科大讯飞在这里布局了认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绵阳分中心,同时,在当地推广星火大模型,助力绵阳智能制造、电子信息产业数字化转型。在同一栋楼内,西部最大的AIGC数字人企业——硅基智能正利用企业自主研发的形象克隆、自然语义理解、多模态交互、行业大模型训练等技术,定制虚拟数字人。

绵阳硅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尹强:四川把人工智能上升为“1号创新工程”,对我们AIGC数字人企业来说,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四川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非常丰富,以数字人来说,我们可以在这里拓展智慧政务、智慧城市、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文旅等应用领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为人们带来更智能、更沉浸的数字生活体验。

绵阳市涪城区科技局党组成员、区大数据中心主任 刘必胜:我们将抢抓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黄金窗口期和战略机遇期,聚焦基础支撑、技术研发和应用服务3个层面,加快推进中国(绵阳)科技城超算中心、智能算力中心建设,支持硅基智能、科大讯飞等企业开展大模型开发应用,努力把人工智能“新赛道”变为我们涪城的“主赛道”。

虽然四川发展人工智能有条件有基础,也有应用场景,但与北上广深人工智能头部城市相比,仍然存在缺乏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和缺少颠覆性、标志性成果的短板。而我省专门提出,在重视“从0到1”创新同时,也要重视“原点”创新。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周涛认为,这为从事基础研究和前沿科学的科研人员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周涛:所谓从无到0就是谁能提出最好的问题,而从0到1就是谁能首先解决这个问题。人工智能发展这么快的速度下,我们可能真的需要一些一事一议、随时申报、随时审批这样的机制。让最顶尖的科学家,尤其是年轻的科学家真正想到重要的问题,能够立刻获得支持,立刻上马就干。

在1号创新工程的战略机遇下,我省各地竞逐人工智能赛道,机器人、数字人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那么,如何补齐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的短板,我省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机构、企业在进行怎样的探索,科技部门又有什么样的举措,《聚焦1号创新工程·一线观察》下一集,我们将去科研一线,进行探访。

编辑:王丹 发布时间:2024-03-29
往期回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