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小康 感知幸福③|丹巴脱贫户张光君:告别土坯房,住上新楼房,小康生活在眼前

来源:川观新闻
(原标题:“数”说小康 感知幸福③|丹巴脱贫户张光君:告别土坯房,住上新楼房,小康生活在眼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四川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仅3.6平方米,1978年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也仅7.0平方米。

到2020年四川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3.4平方米,住房是两居室以上或单栋楼房(平房)的居民占98.2%,住房主要建筑材料为钢筋混凝土、砖混、砖瓦砖木的居民占96.6%。

数据解读

安居乐业,自古以来,安居是奋斗的重要基础,也是衡量小康成色重要标准。

安居,安居,首先在安,即安全住房。

四川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时刻关注困难群众的安居问题,通过实施彝家新寨、藏民新居、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等住房保障工程,贫困群众从不蔽风雨到住有安居。

截至2020年底,全省188 万户贫困对象全部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353.78万脱贫群众住上了通电通水、安全敞亮的“安心房”。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个当年诗人遥远的梦想,已经在巴蜀大地落地成真。

甘孜州丹巴县墨尔多山镇八科村航拍图

小康见证人

张光君,44岁,藏族,甘孜州丹巴县墨尔多山镇八科村脱贫户。

小时候,我家住在半山上,黄土盖的房,木桩搭的梁,抬头看像火柴棍一样。土坯房有两层,上层我们叫敞房,用来收苞米、黄豆等粮食。下层是住所,大约五六十平米,有一间堂屋、三间卧室,家里七口人,父母住一间,我和哥哥住一间,还有姐妹三人挤在一间。

张光君的新房子(受访者供图)

住所的旁边还养着猪牛羊,只有木板简简单单圈起来。每到夏天,天气热,味道就特别大,无论是吃饭,还是睡觉,都能闻到一股刺鼻的猪粪味。久而久之,我们好像也习惯那种味道了,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反而更加刺鼻。最害怕的是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子里面下小雨,稀稀拉拉的雨水,连生火做饭都困难。

最不方便的是用水。

每天早上和下午放学后,我们几个孩子就提着木桶去打水,往返一趟要走两三百米的山路。从井水里提回来的水一般只够饮用、煮饭,洗澡的话,男孩子夏天就在山沟里的小河边洗。到冬天的时候,难得洗一次澡了,差不多三个月洗一次。后来,生活情况稍微好些了,村上的几户人就凑了些钱,自己去山里找水源、埋管道,才解决了用水难的问题。

甘孜州丹巴县墨尔多山镇八科村航拍图

长大后,兄弟姐妹们都陆续成了家,搬出了老房子。但是,我因为双手有残疾,无法从事体力劳动,就一直守着老房子,感觉生活也没啥子盼头。

2014年,因为病残缺少劳动力,我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听说可以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我就主动申请了。2016年,政府给我补贴了几万块钱,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我在八科村山脚下的马路旁盖起了一栋小楼房,还做起了酿酒的生意,年收入3万元左右。搬新家的那天,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我家的新房子一共两层,还有一间地下室。地下室是酿酒的场所,一楼有门面,用来做成品酒的销售点,二楼是住所,厨房、卫生间、客厅、卧室功能齐全,屋子里进行了粉刷,贴了瓷砖、地板,安装了电视机、洗衣机、太阳能,用上了清洁的水源,做饭洗澡再也不成问题。

我从内心深处非常感谢国家,感谢政府。如今,我不仅有了固定的住所和稳定的收入,还有了一个温馨美满的家庭。妻子来自哈尔滨,小孩儿四岁了。在平常的日子里,我经营着酒坊,闲暇时写写书法。

张光君爱好书法(受访者供图)

只要努力奋斗,曾经遥不可及的小康生活,就这么在眼前了。


编辑:付弋 发布时间:2021-07-15
往期回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