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四川被称为“生物多样性的宝库”,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目标,四川认真实施生态工程建设,优化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四川画卷,正徐徐展开。
阿坝州若尔盖县黑河村,我们通过调取卫星遥感监测图发现,过去十年间,一场“沙退草进”的演变正在进行。沙化治理、退耕还草、湿地修复,若尔盖的黄色逐渐减少、绿色日益增多。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生态的向好,让越来越多的“高原精灵”选择安家若尔盖。2022年9月,记者在花湖湿地,用无人机记录下它们的百啭千鸣、安闲舒适。在这当中,有世界唯一的高原鹤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2012年,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记录在册的黑颈鹤仅有287只,通过实施“禁牧还湿”“草畜平衡”等湿地修复举措,十年过后,这一数据已攀升至1000只左右。
四川省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科长 索郎夺尔基:我感觉这里就像一个大型的(野生动物)幼儿园,从十八大以后,国家从中央到省、州、县很多部门大量资金投入(生态修复),用到位以后,环境好了,鸟就多了。
如今,黑颈鹤受威胁程度等级,已由“易危”降为“近危”。而若尔盖国家公园的创建,也为黑颈鹤更好地与人类共享湿地资源提供了条件。
同样降级的,还有大熊猫。2022年8月,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宝兴县蜂桶寨片区,深藏于丛林中的红外照相机,又一次拍摄到野生大熊猫母子同框的可爱画面。
我们把时间拉回到上世纪80年代,909,这是当时四川的野生大熊猫数量。而最近十年,随着我省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野生大熊猫已繁衍增长至1387只,增幅超过50%,栖息地面积也扩大到202.7万公顷。如果把圈养大熊猫统计在内,四川大熊猫已达到1935只,占全球总数的76%。从“濒危”降为“易危”,有关大熊猫的这一次“降级”,让人心生欢喜。
创新生态空间保护模式!过去四年,四川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已划定14.9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幅员面积近三成。不仅大熊猫国家公园和正在创建的若尔盖国家公园处于红线内,全省90多个国省级自然保护区也全面覆盖。在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和生态极脆弱区内,超过95%的生物资源已被一条条红线保护了起来。
长江流域,红线面积内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区域。2021年起,四川开启“十年禁渔期”。长江鲟、川陕哲罗鲑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被就地采取保护措施。
有就地保护,就有迁地保护。这是绵阳武都水库,在当年即将蓄水时,人们发现水库淹没区生长着1500余株被誉为植物界“大熊猫”的濒危植物——距瓣尾囊草,数量占到当时全国已发现总数的四分之三。
四川观雾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 王勇:因为武引库区要蓄水,当时为了保护这个物种,就和相关院校、科研单位和省(水利)厅的配合下,我们进行了异地抢救性保护移栽。
为保证迁地移栽顺利进行,这座可为灌区228万亩农田和涪江中下游城乡工业、生活用水提供可靠保障的水库,特地将下闸蓄水的时间推迟了近一年。
拯救濒危物种,我们可以等!
“搬家”后的距瓣尾囊草,通过繁育、野外复壮回归等措施,眼下,已有超过3000株回到了原有生长的地方,在武都水库高于淹没区的峭壁上,长势喜人。
十年间,四川更新并记录有高等植物1万余种,占全国总数的1/3;脊椎动物近1300种,约占全国总数的45%。消失百余年的四川特有极度濒危植物尖齿卫矛,在贡嘎山重新出现;最早被发现于四川的野生金丝猴,分布在我省的数量也达到15000只,占到全国总数的六成。
江海湖泊,万物生长!四川正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之心,拥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生灵,让这里花草繁茂、种群纷繁。所有的生命皆相伴而生,一同栉风沐雨,一起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