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作为大熊猫重要栖息地,大熊猫国家公园面积的绝大部分在四川,过去的一年里,这里发生了哪些“进”与“退”的变化?一起跟随记者去看看。
走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大邑片区,山峦起伏,绿意盎然,不远处,几条飞瀑为崇山峻岭戴上了珍珠项链。
记者 张诗语:我身后这个高差达到150米的瀑布,被当地人叫做小飞水,而由于昨天晚上刚刚下过雨,这里的水流量非常大,而且水流很湍急。
眼前的美景也在各大视频平台上走红,不少游客慕名前来打卡。
游客 唐先生:感觉很壮观,这个水也很清澈。
而游客们不知道的是,这些千年飞瀑其实不久前才重新回归大家的视野。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启动建设,为了给大熊猫等野生动物提供更好的栖息环境,根据省、市相关部门要求,大邑管护总站辖区内的小水电要逐步清退。
大熊猫国家公园大邑管护总站副站长 曾泽军:那个平台就是我们小水电撤除之后留下的坝子,通过一年(时间生态)已经逐步恢复了,树子、草木已经长起来了。
人类活动退,大熊猫等野生动物才能进。截至目前,大熊猫国家公园大邑片区18座小水电已经全部清退,真正实现了还水于河、还水于自然,瀑布回来了,野生动物的踪迹也更多了。去年以来,这里的红外线探测仪陆续拍摄到了大熊猫、雪豹、羚牛等野生动物出没。
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从观念和生活方式上引导原住民参与生态保护,当地以大邑县西岭镇云华村为试点,率先成立了由政府主导、管护总站参与、村(社区)两委牵头、村民为主体、公益组织协作、学研企赋能的共建共管委员会。
成都市大邑县西岭镇云华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 景江:比方说以前我们很多农民靠林业(砍伐)为生 ,那么现在我们也是慢慢通过委员会引进了一些技术人才对村民进行指导,可以从事一些林下种植,比如中药材,还有其他一些农副产品等等,让他们在原有的林地里,不进行砍伐的情况下又能够挣到更多的钱。
在野生动物的保护当中,懂得“退”,但必要时候也要“进”。在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片区,6个为野生大熊猫安全生仔、哺育而建设的人工洞穴已经投入使用,每个洞穴处,都设置有动物取水点。
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龙池管护站站长 朱大海:在这个区域,天然形成的岩洞和树洞都很少,因此很多野生动物想找洞穴做庇护场所就很难。(洞穴修建)后期的红外相机监测显示,野生动物对洞穴的利用频率挺高,我们发现包括大熊猫、四川羚牛、川金丝猴这些动物都在洞穴的周边和里面活动过。
未来,该片区还将通过技术手段对人工洞穴进行进一步改造,为野生动物提供更加舒适、安全的庇护所。一年来,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共埋设界牌、界桩122个,开展日常巡护1633次,清理退出小水电34个,从核心区迁出原住民52人,修复大熊猫栖息地5万亩,布设摄像头、红外线相机300多个,拍摄到野生动物有效照片18万余张,通过进退有度的保护,公园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高地正在逐步形成。
而放眼全省,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片区,依托卫星、无人机、智能卡口等要素,一张全覆盖的大数据网络已经建立起来,不久前,这里首次利用实时监测系统设备拍摄到野生大熊猫在镜头前调皮地表演“倒立小便”的高难度动作;在广元片区,政府、兽防站、保护区行政村携手建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联动体系,救治野生动物20多例,摄像头捕捉到十几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家族集体觅食的场景,在雅安片区,一手抓生态保护,一手端生态饭碗,熊猫新村生意红火,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一幅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正在巴蜀大地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