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年 砥砺前行迈向经济强省

来源:川观新闻

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经济稳定发展,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

十年大事记

2013年6月

第十二届《财富》全球论坛在成都开幕,这是财富论坛首次在中国西部城市举行。

2014年10月

10月14日,中国政府网全文发布《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四川天府新区的批复》。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四川天府新区,标志着四川天府新区正式成为国家级新区。

2016年5月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开工建设。2021年6月,机场建成投运。成都成为继北京、上海后中国大陆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

2018年6月

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在成都举行,提出大力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提出“突出南向、提升东向、深化西向、扩大北向”的战略方针。

2020年1月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

2020年11月

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凉山州普格县、布拖县、金阳县、昭觉县、喜德县、越西县、美姑县7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四川88个贫困县全部清零。

2021年12月

川藏铁路四川段全线建设现场推进会举行。

2022年5月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在成都召开,强调做好今后五年工作,必须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引领,紧紧围绕“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的工作总思路,深入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篇章。

雅康高速雅安天全县乐英乡段。 黄刚摄(视觉四川)

纵观四川经济发展史,过去十年,注定值得浓墨重彩地书写。

一条昂扬向上的曲线——

全省经济总量从2012年的2.39万亿元,连跨3个万亿元台阶,增长到2021年的5.38万亿元,总量跃居全国第六位。

一种协调发展的局面——

成都经济总量接近两万亿元,7个区域中心城市全部超过2000亿元,干支协同联动的生动局面加快形成。

线面结合,勾勒出四川经济发展轮廓:不仅有“量”的快速增长,更有“质”的显著提升。过去十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省委、省政府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全省9100万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拼搏实干,在攻坚克难中砥砺前行,在稳中求进中奋发有为,四川正稳步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迈进。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成栋

这十年,发展动能不断转换

9月27日,宜宾三江新区长江工业园,中材锂膜(西南)基地年产10亿平方米锂电池隔膜项目正式启动。这个总投资33.3亿元的项目,为全省冲刺万亿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增添了底气。

过去十年,从零起步长成“参天大树”的动力电池产业集群,改写着四川产业版图。而“改写”一词,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描绘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的最佳注脚。

这十年,创新成为引领四川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绵阳)科技城、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和西部(成都)科学城加快建设,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突破千亿元大关。全川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3万亿元,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

这十年,通江达海从梦想照进现实。目前,全省公路和高速公路总里程分别居全国第一位、全国第三位。十年来,高速铁路从无到有,运营里程达1391公里,西成客专、成贵客专建成通车,成渝客专提质改造工程顺利完成;宜宾港、泸州港、乐山港一体化整合加快推进;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用,成都成为继北京、上海后中国大陆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蜀道难”加速变成“蜀道畅”。

这十年,改革持续激活四川一池春水。从2014年省委高规格设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到2015年被国家确定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再到陆续推出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自贸区“首证通”行政审批改革、省属国企“1+6”重大专项改革……一项项改革啃下一个个“硬骨头”,不断注入经济发展新动能。开放也是改革。十年来,四川自贸试验区建设积厚成势,综合保税区从1个增至6个,国家服务出口基地、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总数达10个。去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9513亿元,是2012年的两倍以上。

改革的魅力到底有多大?

一个案例足以证明。2021年5月,由原四川交投集团、四川铁投集团重组整合,合并成立的蜀道集团正式挂牌。一年后,蜀道集团入围世界500强榜单,成为四川省属国有企业首家世界500强。

这十年,战略位势持续提升

“不能慢哦!”

10月1日8时,伴随着一声哨响,上百名工人涌入全省最大的“单体云”项目——德阳云上天府云计算中心建设现场。工人们的身后,一条迎风招展的标语道出“慢不得”背后的逻辑:全力重返全省前三位!

如同德阳,过去十年,四川面临着战略位势提升的时代考卷。

考卷,是立足省情实际的综合考量。四川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发展不足仍然是最突出的问题。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必须奋起直追、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考卷,来自国家战略的决策部署。2020年起步建设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四川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定位精准画像:打造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十年过去,四川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

跑出加速度。从2013年至2021年,四川GDP年均增长7.7%,增速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除开 2020年疫情影响的特殊因素,其余年份经济均保持平稳增长、没有出现大起大落。

迈上新台阶。从2012年至2021年,全省经济总量连跨3个万亿元台阶,总量跃居全国第六位,占全国比重由4.4%提高至4.7%。视野放宽。借助汽车等4个共建万亿级世界产业集群和滚动实施的160个重大项目,去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达7.4万亿元,同比增长8.5%,占全国比重达6.5%。

发展高质量。十年之间,电子信息、食品饮料产业规模相继迈过万亿元大关,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猪、粮食产量稳居全国前列,“三农”工作重心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历史性转移,农业大省的金字招牌做大擦亮、“天府粮仓”名副其实。去年,全省已建水电装机容量、发电量和天然气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全省经济澎湃绿色动能。

塑造新格局。十年时间,成都率先举起公园城市大旗,宜宾化身动力电池之都,全国唯一的科技城绵阳加快发展,德阳、泸州、乐山等市州纷纷驶入发展快车道,一个个竞相发展的市州,支撑起经济大省的扎实底座。

十年奋进,巴蜀大地昂首阔步,以骄人的姿态站在更高起点上谋划未来发展,在新的征程上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

远眺白鹤滩水电站。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海洋 摄

“大桥”托起丰收梦

●凉山州大桥水库灌区二期工程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邵明亮

10月10日,凉山州大桥水库灌区二期工程太和隧洞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隧洞内“冒雨”掘进。隧洞施工所经之处裂隙水丰富,日涌水量超过1.5万立方米。

“主洞施工十分顺利,已累计掘进5.6公里。”施工单位中国铁建大桥局大桥水库灌区二期工程二分部项目经理郑彬说,国庆节大假期间,他和同事们一直坚守在施工一线。

凉山州大桥水库灌区二期工程是“安宁河流域水资源配置工程”规划的重点工程,总投资29.2亿元,设计灌面45.85万亩,新建干支渠总长约177公里,2025年全面建成后将为46万亩农田提供灌溉用水,并解决凉山州冕宁、西昌、德昌三县(市)沿线百万群众的生活用水问题。

全力克服施工“堵点”

太和隧洞全长约12公里,是全线唯一的控制性工程和最难啃的“硬骨头”——沿线需要穿越4条地质断裂带;同时,不同于桥梁隧道,作为引水隧洞,其施工断面极为狭小局促;施工人员还需要不断克服突如其来的瓦斯突出、岩爆、涌水、变形失稳等情况。按照计划,太和隧洞力争明年底实现贯通。如何想方设法提高建设效率?

首先是增加工作面。经过反复勘探设计,建设者们决定通过“长隧短打”来分解施工难度、缩短工期,即在12公里长的施工线路上,增加4条施工支洞,把12公里切分成5个施工段,工作面也由最初的2个增加到10个,同步掘进。

其次,创新方法克服施工“堵点”。太和隧洞4号施工支洞的斜井全长710米,与地下主洞的垂直高度差有近350米,相当于120层楼房的高度。此外,整个斜井坡度超过50%,如此大的坡度,让渣土运出成为制约施工进度的一大“堵点”。为破解难题,施工单位提出“无轨运输(在主洞靠运输车辆)+有轨运输(在支洞靠有轨矿车)”相结合的运输方案,可让隧洞临时支护单循环节约3小时,施工效率大幅提升。目前隧洞掘进进度即将过半。

助力灌区农业丰收

该工程所处的安宁河流域,一直面临水资源配置时空不均的“瓶颈”。

作为凉山州大桥水库灌区二期工程的“前辈”和“先行者”,一期工程于2008年全面建成输水,引水渠道全长114.8公里,灌溉面积50.76万亩,发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距离太和隧洞施工现场50多公里的西昌市黄联关镇黄联村,是一期工程的受水区。“过去,村里的耕地都是‘雷响田’‘靠天田’,自从用上一期工程的水,水稻从每亩七八百斤增产到每亩1100斤以上,年年丰收!”村民黄明贵说。

而在西昌市裕隆乡兴华村,村民刘文建每隔几天就要打听下二期工程的建设进度。他家的葡萄园不在一期工程的受益范围内,目前葡萄园的水源地——长村水库的库容很不稳定,因此他迫切盼望着二期工程早日建成通水。

“工程全面建成后,大桥水库灌区将达到百万亩级别,为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天府第二粮仓’打下坚实基础。”凉山州水利局副局长王涛说。

集聚177个项目

打造四川对欧全面合作新平台

●中国—欧洲中心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碧红

沿着成都市天府大道一路向南,一座巨大的“雪山”造型建筑高耸入云。极目远眺,192米的大楼顶部位置,“中国—欧洲中心”几个大字格外醒眼。作为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简称“欧洽会”)永久会址,中国—欧洲中心自2017年5月10日正式启用以来,已发展成为四川对外开放的标志性窗口。

中国—欧洲中心以对欧“交往中心、商贸中心、服务中心”为功能定位,加快建设中欧共同推动的中欧地方合作标志性项目。成都高新区国际合作商务局自贸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将致力于打造成为成都乃至四川与欧洲进行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中国—欧洲中心大厅前,一张蓝色的巨幅欧盟标志极具辨识度。大厅中央,各种办事指南和自贸试验区政策等信息集中在固定区域发布,让前来的企业家和投资者一眼就能看到。

作为成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示范点,这里也是四川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为此,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天府新区片区高新区块在全国首创行政审批及服务新模式,在中国—欧洲中心二楼设立了西部首个涉外自贸试验区政务服务大厅,通过线上、线下、自助相融合的服务方式为涉外企业、跨国机构、外籍人士提供政务服务、生活服务、代办服务,集中办理审批服务事项达159项,着力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自贸试验区建设成果的集成运用窗口,该政务服务大厅还增设了特色服务功能,涵盖首证通、自贸通、跨境金融咨询服务等多项自创改革举措,全力打造自贸试验区一站式服务功能,助力推动中欧双方在资本、技术、人才、物流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经过多年建设,中国—欧洲中心不仅集聚了西班牙驻成都总领事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和技术促进办公室(ITPO)西部区域协同中心等政务交往服务项目,同时还入驻了英国纬图亚太总部、宝马初创车库—阿里云创新中心、成都“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平台及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四川分会、全球化智库(CCG)西部研究院等商贸类、交往类、服务类重点项目共计177个,成为成都乃至四川对欧全面合作的新平台、中国西部对外交往的新窗口。

四川科技圈“顶流”年底有望“成团出道”

●天府实验室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莉莎

从兴隆湖畔到新川创新科技园,再到绛溪河岸,作为四川科技圈的“顶流”——天府实验室建设有了新进展。

10月10日,记者从科技厅获悉,天府绛溪实验室首批次约10万平方米载体已全面建成,天府锦城实验室未来医学城部分首期载体已基本完成土建,前沿医学中心部分承载主体楼宇目前已封顶。上述两个实验室正抓紧做好揭牌筹备等工作,预计年内实现挂牌。届时,天府实验室体系将实现整体挂牌,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迈进。

天府实验室是以国家和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我省源头创新能力和引领产业与社会发展为使命、覆盖创新全链条的综合创新类科研基地,是我省打造战略科技力量的重大科技创新基地,是我省争创国家实验室的“预备队”。我省围绕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生态环境等三大优势领域,规划布局了聚焦光电与集成电路的天府兴隆湖实验室、聚焦电磁空间与泛在互联的天府绛溪实验室、聚焦生命健康的天府锦城实验室、聚焦碳中和的天府永兴实验室。根据规划,2025年,实验室全面建成并正式运行;到2035年,实验室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前的国重、省重实验室体系不同,天府实验室建设按照“省级统筹、属地主体,院所依托、多方参与,实体运作、充分自主”的模式,主要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研究,同时要推动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跨学科、大协同的创新攻关,还要注重打通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之间的通道,支撑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年6月,作为四川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首个天府实验室——天府兴隆湖实验室挂牌,拉开了天府实验室的建设序幕。

如今,在兴隆湖畔已形成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和天府永兴实验室。天府兴隆湖实验室物理载体预计年底前基本建成。经过几轮全球招兵买马,目前已通过全职、双聘方式吸引各类人才114人,聚集研发人员近300人。2021年12月挂牌的天府永兴实验室,剑指碳中和,目前已组建了院士领衔的首批科研团队,已发布招聘岗位106个,过渡办公载体将于年底前基本建成。

目前,天府绛溪实验室和天府锦城实验室还未揭开神秘面纱。天府绛溪实验室选址于绛溪河畔的成都未来科技城,由成都高新区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共建,以电磁空间与泛在互联为主攻方向,构建上下连接、内部交叉的“理论—材料—器件—系统—应用”一条龙完整技术链。

天府锦城实验室将布局在新川创新科技园的前沿医学中心二期。根据规划,平台将围绕“卡脖子”技术,布局创新药物全链条研发体系。

数据

●全省经济总量从2012年的2.39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5.38万亿元,连跨3个万亿元台阶,总量居全国第六位

●电子信息、食品饮料产业规模相继迈过万亿元大关

●全省粮食产量时隔20年再次突破700亿斤(2021年达716亿斤),生猪出栏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2021年达6300多万头)

●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5%,高于全国年均增速1个百分点

●清洁能源装机突破1亿千瓦,占比提高到85%以上

●成都经济总量接近2万亿元,7个区域中心城市全部超过2000亿元

●内畅外联、通江达海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快构建,进出川大通道新增19条、总量达40条

●在川世界500强企业达377家,较2012年增加130家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0180元、7432元增至41444元、17575元,均实现翻番


编辑:滕云 发布时间:2022-10-15
往期回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