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付真卿 程文雯 王眉灵 邓涵予 张庭铭
重庆日报记者 王翔 何春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连日来,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川渝两省市许多代表热烈讨论的话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效如何?下一步有何打算? “双圈”建设跑出“加速度”
“10分钟就搞定,太方便。”10月17日上午,在成都市公安局天府新区分局办证中心,来自重庆的王先生拿到了他崭新的户口簿,正式落户成都。
过去,要办理类似的跨省户籍迁移,需要多次两地往返,办理各种手续。而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川渝两地共同推动的“川渝通办”,让一切变得越来越简单。2020年以来,川渝两省市联合推动了三批共311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川渝通办”,截至目前,累计办件已超过1000万件。
“川渝通办”的快速推进,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快速推进的一个缩影。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两年多来,在川渝两地紧密协作之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
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达7.4万亿元,比2019年净增1.1万亿元,经济增长8.5%、增速领跑西部,占全国和西部地区比重分别达6.5%和30.8%;两年多来,川渝两地新增落户世界500强企业44家;两地滚动实施160个共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完成投资达4382亿元……一组组数据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最好的见证。
“重任在肩,只争朝夕!”党的二十大会场上,川渝两省市代表纷纷表示。
“成渝地区双层经济圈历史性上升为全国交通枢纽最高层次的交通极。”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罗佳明代表说,近几年来,川渝两省市全面深化交通运输合作,川渝省际高速公路通道规划布局新增11个、达36个,建成及在建省际高速公路达18条,成达万高铁等铁路大动脉相继开工。“下一步,我们将全力抓好交通基础设施‘硬联通’和服务管理‘软联通’,合力打造国家综合立体交通极。”
同样关注交通,重庆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戴科代表谈到了加快打造成渝世界级机场群。“我们将齐心协力共同建设国际航空货运枢纽。”戴科介绍,通过完善国际货运航线网络和运力结构,提升综合服务保障能力,构建多式联运通道,争取在成渝核心枢纽机场加强高铁网络规划引接,打造轨道上的机场群。
推动创新改革“下深水”
今年6月,川渝地区首家跨省域办电实体化机构——川渝高竹新区供电服务中心正式运行。中心由国网四川电力和国网重庆电力共同组建,在这里新区企业可实现用电业务跨省域“一窗受理、一站办理、一体服务”,实现新区用电“一体化”。这标志着川渝高竹新区这个川渝两省市共同批准设立的唯一一个跨省域省级新区,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又迈进了一步。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之所以广受关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肩负着改革创新的重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要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两年多来,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加快建设,天府实验室、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启动建设,成渝地区纳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川渝两地签署各领域合作协议300余份,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联手打造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渝高竹新区等10个毗邻合作平台,推动一系列改革“下深水”。
改革创新带来的发展机遇也令川渝两省市的代表们感受强烈。
“改革方面,川渝高竹新区是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试验田’,川渝两省市量身定制28条支持政策。”广安市委书记张彤代表表示,广安将继续深化改革,以川渝高竹新区为重点,探索推进经济活动一体开展、社会事务分区管理机制,推进跨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接轨,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科教兴国”……最近几日,西南医科大学药学院教授罗怀容代表的笔记本上,这些关键词频繁出现。西南医科大学位于川渝毗邻地区的泸州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直是泸州大力抢抓的发展机遇。得益于毗邻合作的深入推进,罗怀容所在的中枢神经系统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获得了不少重庆团队的关注和参与。“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罗怀容欣喜地说。
重庆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左永祥代表则谈起了成渝两地高新区科技创新、产业协同方面的成果。例如双方联合打造电子信息世界级产业集群,落地总规模约300亿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支持两地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
“下一步,我们还将聚焦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推动人才、仪器、资金等科技创新资源跨区域融合融通、共享共用。”左永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