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春早,人勤春更早。全省上下呈现出一派只争朝夕的火热发展图景。
1月22日,正月初一,在乐山市五通桥新型工业基地,乐山协鑫科技生产厂区内仍然满负荷运转,冲刺一季度“开门红”。
1月25日,正月初四,绵阳高新区光电产业园里,绵阳高新埃克森新能源项目建设工地,正努力挑战一个行业纪录——力争在9个月内完成一期工程,而行业内一般需要一年时间。
奋斗者的足迹,绘成高质量发展的轨迹。
新春伊始,四川多地紧锣密鼓召开“新春第一会”、发布重点项目规划、推进重点产业建设……巴蜀大地正以奋进之姿,起而争春,认真落实省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总牵引”“总抓手”“总思路”重要部署,展现新气象,凝聚新共识,拿出新举措,吹响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
融入国家战略 牵引区域发展
春节前夕,《推动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总体方案》《推动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总体方案》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至此,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的10个区域发展功能平台全部获批。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式提出三周年之际,川渝合作正进一步走深走实。
2022年12月30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六次会议在成都召开。会上,双方提出共建世界级机场群、共建对外开放大通道、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
“这是非常大的战略提升。”长期关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所所长王国文表示,随着两地深化合作共建,将让整个西部地区发展“极核化”效应更加明显,经济活动的产出密度更大,辐射带动作用更强。
资阳临空经济区(清泉)智能制造产业园一期项目已竣工交付,将成为当地招商引资和项目引进的重要平台。资阳临空经济区管委会供图
自2020年3月17日,川渝以视频形式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共同按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键”以来,川渝双方全面加强战略协作、政策协同、工作协调,召开6次川渝党政联席会议,联合出台政策文件100余个,在各领域取得一揽子合作成果。
三年里,四川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抓住机遇办成一批奠基未来的大事,全省经济版图发生格局性变化。
——重大功能平台加快建设,设立成都东部新区、绵阳科技城新区、宜宾三江新区、南充临江新区,联合打造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渝高竹新区等10个毗邻地区合作平台和20个产业示范合作园区。
——重大合作项目加快推进,160个共建重大项目全部开工,完成投资超过5600亿元。重大便民举措加快落实,联合实施43个便捷生活行动事项,推出311项“川渝通办”事项。
——重大支持政策加快转化,国务院批准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实施《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全国首个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成都“建圈强链”加快产业和城市提质升级,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实质推进,川南一体化发展成效明显,川东北振兴发展稳步提升。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国家发展战略为四川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前所未有地提升四川在全国大格局中的发展位势。
找准历史方位、明晰时代坐标,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鲜明提出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奋力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四川篇章。
一组数据代表了四川拼搏实干的昂扬曲线:经济实力上新台阶,过去五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连跨两个万亿元台阶,达到5.67万亿元,稳居全国第六位;极核发展能级加快提升,成都跻身全国超大城市之列,成为第三个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第一个常住人口突破2000万人的副省级城市;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全省7个区域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全部超过2000亿元,其中绵阳、宜宾超过3000亿元……在国家战略的牵引和引导下,越过多重叠加的困难,四川经济实现“量增”“质提”。
乘势而上,新的目标任务催人奋进。突出双核联动、双圈互动,协同推进2023年度248个共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务实推动毗邻地区合作平台建设,深化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扩大“川渝通办”政务服务事项和便捷生活行动举措、启动实施都市圈建设成长期三年行动计划、支持3个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及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带动省内其他地区共同发展。
天奈科技锂电材料眉山生产基地项目(一期)开工仪式现场。眉山市彭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锚定优势产业 推进制造强省
春节期间,在四川仁寿经开区信利(仁寿)高端显示项目模组装配车间,一台台智能机械臂不停不休。该项目衍生的“头雁效应”,带动上下游30多家供应链企业相继落户眉山。如今,这里已成为西南最大微电子材料聚集区。
节后上班第一天,遂宁高新区中科华联湿法锂电池隔膜生产项目已投入忙碌的建设工作。作为遂宁市首个锂电隔膜项目,该项目为遂宁锂电产业版图补上了一块“重要拼图”。
春节之前,四川多个市州召开两会,亮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计划书”和“路线图”,“工业强市”“工业兴市”“制造强市”是其中的高频词汇。
制造业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强调要“坚持工业兴省,大力实施制造强省战略”,以工业为主擎建设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经过多年培育,四川出现一批重量级制造强市。去年6月,“经济总量靠前、制造业基础较好”的成都、德阳、绵阳、宜宾四市被列为四川省首批制造强省试点市。去年底,赛迪顾问发布的《先进制造业百强市(2022)研究报告》中,四川有成都、德阳、绵阳、宜宾四个城市上榜。
先进制造加快扩能。四川的电子信息、食品饮料产业规模迈上万亿元台阶。成都软件和信息服务、成(都)德(阳)高端能源装备、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等创建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成都生物医药、成都轨道交通装备、自贡节能环保等创建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东方电机定子冲片无人车间里,机械臂正在叠放定子冲片。 王攀 摄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2年,一系列世界级的产业大会先后在川举办。7月,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宜宾开幕;8月,2022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在德阳开幕;11月,2022世界显示产业大会在成都开幕……
这,是推进四川工业兴省、制造强省的生动注脚,也是各地2023年新目标的信心和底气。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从省上到市州,各地已行动起来,将“施工图”转化为发展的“实景画”。
——依托优势产业,培育产业集群。
围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1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四川在成都、自贡、攀枝花、德阳、绵阳、遂宁、乐山、南充、宜宾9个市布局建设23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各地也在发力。宜宾在白酒、动力电池、数字经济三个优势产业的基础上,提出全力打造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全球一流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全国同类城市领先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眉山提出,聚力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通过打造千亿锂电产业,引领成都都市圈锂电产业发展,形成协同共兴的产业生态圈。
资阳明确,以打造“产学研销医养”口腔全产业链为重点,加快建设全国重要医疗器械产业基地。以交通装备为重点,打造全国重要交通装备产业基地。
——推动转型升级,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遂宁提出,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智改数转”,实施传统产业数字赋能工程,力争70%以上规上企业上云。
自贡提出,坚持以信息化驱动工业化,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服务化转型。推动“5G+”赋能应用,确保中国电信(自贡)5G创新应用产业园、川润数字化供应链服务中心竣工投用。
——坚持抓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
1月29日,省发展改革委公布2023年四川省重点项目名单,共列700个项目。其中制造业项目197个,主要聚焦电子信息、动力电池、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晶硅光伏、生物科技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将为四川制造强省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制造强省”的号角已吹响,一个更具有韧性活力的四川,将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四川井研经济开发区,旭东机械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抢赶订单,火花四溅。鲍松 摄
夯实县域经济 筑牢底部支撑
1月28日,春节假期结束后上班第一天。眉山市东坡区委书记廖小宁主持召开全区耕地保护工作专题会议,压紧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大邑县委书记连华来到一季度重点文旅项目集中开工仪式现场,发出开局起步“动员令”;什邡市委书记王洪走进四川美大康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现场办公协调解决问题……
“郡县治、天下安”。全省183个县(市、区),共同筑成四川这座“经济大厦”高质量发展的底部基础。2022年12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表扬2021年度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和全国百强县百强区的通报》,对攀枝花市东区等15个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及西昌市等4个全国百强县、成都市武侯区等13个全国百强区予以表扬。
“百强”已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标签,非百强县也进步明显。四川大学区域经济和现代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黄勤通过实地调研发现,面临疫情反复、极端天气、局部地区地震灾情等多重困难挑战,全省县域经济显示出较强韧性,实现了“百强”榜单、产业和动力“三大升级”。
韧性从何而来?
得益于重大项目支撑。在去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建160个重大项目的牵引下,对相关县(市、区)投资拉动明显。
得益于我省坚持县域经济分类发展的政策措施。乐山市五通桥区的晶硅光伏产业,成都市金堂县、遂宁射洪市的锂电产业,雅安市荥经县的文旅产业等一大批特色县域经济加快成势。
得益于一年来各地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的不懈奋斗。这一“拼”的态势还在延续:德阳市旌阳区,四川云上天府云计算中心一期项目加紧建设;攀枝花市仁和区,“水资源配置+抽水蓄能+新能源开发”三结合项目正在推进;在遂宁射洪市,新签下的年产20万吨三元正极材料项目为“锂电之都”核心区增添新动能。
2022年12月,赛迪顾问发布名为“县域经济是经济大省挑大梁的重要着力点”报告,从财政实力、消费水平等层面,佐证了县域经济是支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一结论。
报告关于四川的数据显示,2021年县域GDP占全省GDP比重超过40%;从财政实力看,县域对全省财政贡献率超过25%; 从消费水平看,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总量的比重达到39%;从工业主体看,县域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占全省总量的比重超过51%。
已经完成建设的岷江航电犍为枢纽。犍为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2023年,县域经济的底部支撑作用将进一步夯实。
在成都平原,聚焦于“融”。资阳提出,聚焦成都都市圈现代化产业新城和成渝地区中部崛起示范区建设,培育壮大安岳、乐至“两极”,推动雁江、高新、临空“三区”协同发展。眉山以“服务成都、依靠成都、融入成都”为战略牵引,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在川南,聚焦于“协”。宜宾提出,推动三江新区与其他县(区)协同招商、协作发展总部经济和飞地园区。
在川东北,聚焦于“创”。巴中支持南江县、通江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平昌县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南充支持营山县争创全省县域民营经济改革试点县;广安支持岳池县、武胜县、邻水县打造重庆都市圈新型卫星城。
在攀西,随着8个县市纳入《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规划(2022—2030年)》,凉山州把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作为战略牵引,提出加快构建区域共兴发展新格局。
在川西北生态示范区,阿坝州支持汶川、茂县等县(市)做好承接,加大锂矿资源绿色开发力度。
在省社科院研究员盛毅看来,不同区域对县域经济发展愿景描绘不同,与“五区共兴”部署相契合,其目的就是要高水平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共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