瞪羚企业
是以科技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进入高成长期的中小企业,产业领域主要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健康、人工智能等。
62家
新增瞪羚企业现状
●营业收入
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总额84.16亿元,同比增长40.56亿元,增长率为93.03%
三年年均营业收入总额48.95亿元,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109.88%
●利润总额
三年年均净利润总额为6.67亿元,净利润复合增长率373.13%
●研发投入
62家企业近三年总研发投入为26.08亿元,年均总研发投入为8.69亿元
●分布地域
49家在成都,占比近八成
绵阳新增4家瞪羚企业,占比6.5%
遂宁、眉山各2家
德阳、达州、广元、乐山、雅安各1家企业
近日,科技厅发布2022年备案四川省瞪羚企业名单,62家企业成功入选。至此,四川瞪羚企业总数达214家。
个头小、跑得快、跳得高、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发展潜力大……身上带着这些标签的瞪羚企业,大多是创业后跨过“死亡谷”、进入高成长期的企业,被普遍认为是独角兽企业的“预备队”。
此次入选的62家瞪羚企业成色如何?它们各有什么技术“杀手锏”在手?四川又以什么方式在培育和支持瞪羚企业?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和企业。
跑得快、创新强
成长性指标远超备案基本条件
“个头小、跑得快、创新强!”在科技厅高新技术处相关负责人眼中,2022年这一批备案企业特点显著。
科技厅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62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总额84.16亿元,同比增长 40.56 亿元,增长率为93.03%;三年年均营业收入总额48.95亿元,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109.88%;三年年均净利润总额为6.67亿元,净利润复合增长率373.13%。“绝对值不大,但是成长性指标远远超过瞪羚企业备案的基本条件。”上述负责人说。
高成长性离不开企业真金白银“砸”向科研。统计数据显示,62家企业近三年总研发投入为26.08亿元,年均总研发投入为8.69亿元,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为17.75%,平均每家企业研发投入为0.42亿元。
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增强了瞪羚企业的创新能力。据统计,62家企业共拥有有效知识产权1636件,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成都空御科技有限公司从2014年起潜心技术研发,自主研发出“降鹰”反无人机系统,核心指标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已获得60余项相关知识产权。据董事长吴浩介绍,系统已成功应用到多个行业领域。
在四川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王楠看来,一个地区的瞪羚企业数量越多,说明这一区域的创新活力越强、发展速度越快。从分布地域来看,新增的瞪羚企业,有49家在成都,占比近八成;绵阳新增4家瞪羚企业,占比6.5%;遂宁、眉山各2家;德阳、达州、广元、乐山、雅安各1家企业。与2020年末相比,越来越多的市州实现“零”的突破。
手握“杀手锏”
一些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前列
王楠注意到,这批瞪羚企业还有显著特点——关键技术、主要产品上具有较强优势,市场广泛分布于国内外,在业界具有良好口碑,一些企业的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前列,拥有定价权。
成都圭目机器人有限公司以机器人系统为载体,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及土木工程行业知识机理,实现病害数据采集的一致性与全面性,引领重大基础设施由传统人工养护为主模式向智能化有预见性精准养护模式的变革。产品为行业国际首创,有效填补行业技术领域空白,主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95%。
眉山博雅新材料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是硅酸钇镥闪烁晶体,广泛应用于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兴产业、电子、石油化工等领域,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
位于西部(成都)科学城的四川见山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专注于高精度数字孪生城市平台研发和行业垂直领域应用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成立不到7年,已经在全国20余座城市落地上百个孪生城市合作项目,拥有核心专利技术41项。
硬核的技术创新也引来资本青睐。据统计,有16家企业已获得股权融资,融资金额8.16亿元。
王楠认为,资本市场的赋能会带来正向的循环,在资金周转、人才流动、创新研发等方面带动企业创新能量与资源,加速企业的成长。
评选有硬指标
成功培育214家省瞪羚企业
四川省瞪羚企业的培育始于2019年。当年,科技厅发布《四川省瞪羚企业培育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2年)》。实施方案提出,力争到2022年,全省瞪羚企业数量达到300家以上。
截至目前,四川已成功培育214家省瞪羚企业。2019年定下的“小目标”为何没能实现?
“宁缺毋滥!我们看重质量而不是盲目追求数量。”科技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瞪羚企业的评选有硬指标。比如近三年总收入和净利润均保持正增长;企业近三年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三年研发投入总和/三年收入总和)不低于5%。企业还要“过五关斩六将”,经过形式审查、专家会议初审、线上答辩评审、现场考察、综合评审等环节才能被认定。
记者采访的相关专家认为,在近三年超预期因素的冲击下,有一些波折属于正常现象。
“我们对四川新兴企业的发展前景总体是看好的。”王楠分析,近期来看,一般消费型、服务型的新兴企业,可能受经济波动影响的周期更长;但在当前环境下,硬核的科技创新,特别是围绕四川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通过自主创新能实现降本增效,这类企业将会加速成长。
记者了解到,科技厅已对2019年—2021年备案的152家企业给予超过1.2亿元的补助经费支持;还与金融机构联动,打造了瞪羚企业专属的金融产品,特别是科创贷,为瞪羚企业开通最高2000万元的贷款额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