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全国各城市看作一个班,成都一定是那个看似“休闲”,实则暗暗努力的“准学霸”——2022年,在疫情、高温、限电等多重严峻考验下,成都GDP首超2万亿,实现“关键一跃”。
成都的新目标是,用5年时间再上一个万亿台阶,相比上一个万亿用时的8年,必须要上“加速度”。加速度从何而来?四川日报全媒体工业“灯塔”十城行的最后一站,回到成都,我们选取轨道交通产业为观察样本,探寻成都“建圈强链”的密码。
圈怎么建?链怎么强?我们在采访中发现,秘密就在“上下”和“左右”。
“链主”的磁吸效应
“上下楼”集聚“上下游”
2021年底,成都正式开启“建圈强链”行动,重构新形势下产业发展新的“四梁八柱”。目前已确立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医药健康、轨道交通、汽车产业等12个成都产业生态圈,并进一步细化为集成电路等26条重点产业链。
成都城市风光。华小峰/摄
轨道交通产业正是其中之一。2019年,成都整车系统本地配套率不足40%,到2022年,成都已拥有轨道交通产业链上下游规上工业企业160家,产业集聚度达60%。
城轨总装厂房。中车成都公司供图
3月中旬,我们来到成都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走进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成都公司”)。偌大的城轨总装厂房,多列地铁整齐陈列,工人穿行其间,忙着装配调试。
看到记者到来,城轨分厂总装技术室主任王天成从正在组装的成都地铁27号线车厢“钻”出来,热情介绍:“我们正在组装的这列地铁,从一块块铝合金板到调试完成下线,要经过车体焊接、车辆涂装、总装、调试等工序,需要大约80天时间。”
中车成都公司是一个“链主”企业,它主要负责地铁、高铁等的总装,而零部件等物料依赖上游企业供货。
中车成都公司物流中心动车城轨物料仓库。 李强/摄
在总装厂房对面的库房里,记者看到,足足有3层楼高的货架一字排开,摆满了各种物料。大的如地铁的“脊柱”型材,有20多米长,小的有米粒大小的螺丝,“数量很难统计,零部件的项目总共有3000多项。”王天成说。
这3000多项物料的本地配套率,是一个关键指标,可以验证链主效应是否充分发挥。
中车成都公司所在的新都区石板滩街道,以前是成片的农田。新都区经信局副局长刘颖当年就在这里工作,“2017年中车成都公司新都厂区正式投产后,轨道交通产业从零起步,到现在已经成林成片。”刘颖说。
“我们刚来的时候,比较难的是配套问题。”中车成都公司董事长罗斌说,这些年,公司和当地政府一直致力于本地配套率的提升。
首先,发挥“链主”的磁吸效应,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落地。罗斌介绍,自落地新都以来,中车成都公司通过“链主聚链属,主链拓辅链”的建圈强链模式,带动了60余家配套企业、电动车组“九大核心技术和十大关键零部件”落地,城轨车辆本地配套率达60%以上,推动70%的成都地铁“新都造”。
中车成都公司城轨总装厂房一派忙碌。李强/摄
第二,发挥产业布局的专业性,构建低成本、高效率的产业协作配套体系。“比较理想的状态是,楼上楼下就是产业的上下游,这就要求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稳定的供应链体系和产业链协作体系。”刘颖说,按照链主企业工艺流程需求,轨道交通产业园科学布局动车组造修、城轨造修、客车检修等重点业务,以合理的空间布局促进“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左邻右舍就是供应链,让产业协作更加低成本、高效率。
外引补链的同时,“链主”也在内谋创新,加快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跃升。2021年,中车成都公司联合成都轨道集团搭建了“2025智慧型全自动行车试验平台”,这是国内首个基于真车实线的综合轨道交通装备试验基地。记者在试验平台看到,借助北斗高精度定位、列车外观图像检测等系统,车辆外观、能耗、关键性能等车辆参数一览无余。
“这也是我们和配套企业协同创新的平台。”试验平台负责人陈争说,借助此平台,中车成都公司联合交控科技、卡斯柯等配套企业,共同完成了有关信号系统控制的科研课题,无人驾驶技术的成果已在成都地铁孵化应用。
“‘链主’企业的转型升级关联着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罗斌说,中车成都公司将依托资源配置能力和协同创新组织动力,带头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同时带动更多中小企业融入供应链、创新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链属”的协作效应
“左右厂”变为“左右岸”
近日消息传来,备受关注的地铁19号线将于今年四季度开通运营,该线路45列地铁均由“新都造”。在中车成都公司生产线,最后一批次地铁列车正在进行最后调试,即将交付。
中车成都公司存车线上的地铁19号线列车,即将交付。 中车成都公司供图
“19号线连接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和天府国际机场,基于功能定位和客流需求,该线路使用了国内首创时速160公里4A编组的市域列车,具备启停快、速度高、更舒适等特点。”中车成都公司城轨事业部总经理胡彬说,列车从设计制造到装配总成,集合了成都中车时代、成都今创等50余家企业的配套产品。
链属企业怎么做到高效配套?
我们采访时,石木路“出镜”次数很高。南侧,是“链主”企业中车成都公司,北侧,则聚集了成都今创等配套企业。石木路上,源源不断的货车,将北侧的材料设备等运往南侧。
从中车成都公司出发,沿着石木路走10多分钟,便拐进了型材供应商成都金越交通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越公司”)。刚进工厂,记者就发现了不同之处——公司厂房的大门非常宽大。
金越公司的车间内工人正在维修地铁部件。李强/摄
“是的,门宽经过专门的设计。”金越公司总工程师孙泽解释,车间大门宽度超过8米,厂区大门宽度超过14米,可以完成22米铝合金型材的运输。这是因为公司90%以上的产品都供给了中车成都公司,厂门、厂内的道路,都专门为配套中车成都公司而修建。
金越公司的型材用在了地铁19号线车体的底架边梁、车顶板等处,也是19号线的软包座椅的供应商。“别看我们离中车这么近,每一趟型材运输都有专门的押送员,就是为了保证超长型材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孙泽说。
类似金越公司,大部分配套公司紧密布局在中车成都公司周围。从中车成都公司过条马路,对面就是为地铁19号线提供定制化防火材料的成都今创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只需步行几百米,就是成都中车电机公司,为19号线提供电机产品。
“160km/h高速度的地铁19号线,对安全等级和技术品质要求更高。”胡彬说,左右厂房就可整合产业链的左右岸,实现技术交流“零”时差,随时可以在车间现场面对面交流,提高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