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地形和人多地少等因素影响,四川是全国农业大省中土地较为细碎化的省份之一。省农科院统计显示,2020年全省户均拥有耕地面积4.7亩,仅为全国平均值的72.31%。 土地细碎化影响了四川土地经营的规模化、生产的机械化和种植的标准化进程。2020年,全省经营耕地50亩以上农户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率比全国低6个百分点。同时,由于投入劳动力成本持续增加、农户种粮利润持续下降,全省良种、良法等推广滞后。 今年,四川在成都市龙泉驿区、内江市资中县、德阳市旌阳区等地启动土地细碎化治理试点,让我们跟随记者前往距离大城市最近的试点点位成都市龙泉驿区西河街道龙井村,看看土地经营思路与模式之变。
12月1日10时,室外气温只有十来度。成都市龙泉驿区西河街道龙井村村委会一楼的办公室内,村民们讨论得热火朝天。
这一天,是龙井村13、14、15三个村民小组的村民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土地细碎化治理同意书及土地流转协议的截止日期。当天,3个小组的村民全数签订了同意书和流转协议。在此之前,村里部分小组也已经完成相关工作。
整村流转和土地规模化经营,龙井村两委谋划了近20年,随着四川首批土地细碎化治理试点项目的落地,最终将变成现实。
12月1日,村民们正在龙井村村委会内签订土地细碎化治理同意书和土地流转协议。
地散产弱
全村3500多亩土地被分成8600多块
“我家有14块土地,最小的只有一分。”刘忠彬说,他是为数不多还能记得每块地面积的村民。
地块多、面积小,龙井村全村3560.9亩土地被分成8600多块,户均耕地2.1亩、7.6个地块,最小的一块承包地只有0.5分(33.3平方米)。
根源在于1997年龙井村实施的二轮土地承包。当时,全村土地分成了水田、旱田和坡耕地3类,并按各家户籍人口平分。因地处浅丘区,龙井村的水田、旱田、坡耕地插花式分布在10余个点位。在公平原则指导下,各家各户的土地被平均分散。
12月1日,龙井村村民正在根据手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核对自家的土地面积。
公平有了,但问题也显而易见。
首先,农业机械化无法普及。龙井村15组的村民林国忠说,他家14块承包地,有一多半还没有“蛤蟆跳的宽”,根本没法用机械作业。2019年,由于劳动力成本增加和人员外出务工,全村五分之一的土地出现季节性撂荒。
其次,产生诸多基层土地纠纷。“半米宽的田埂,相邻两家比赛挖,挖到最后只能放下一个碗。有人觉得亏了,就起了冲突。”提到这个话题,林国忠很是沉重。
龙井村的特色产业也始终不温不火。
龙井村村委会距离城市很近,如今距成都地铁西河站只有五六分钟的车程。依托地利之便,本世纪初以来,龙井村就把产业发展重点放在了蔬菜和水果上。经过20余年培育,全村1500余亩坡耕地和旱田种上了葡萄与柑橘,1800亩水田则探索出“稻—菜”或“稻—菜—菜”轮作模式。
但在行家看来,这些主导产业质量并不高。例如,村里的葡萄种植面积有近千亩,品种有20多个。“葡萄品种甚至比有些科研单位的实验基地都全。”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副研究员钟必凤说,但产业“小、散、乱”,效益不高。
村干部们有苦难言。村党委副书记徐文彬坦言,2010年以来,龙井村两委先后招引了10多个社会主体考察,但每次都无果而终,“流转要求集中连片,几十亩地就牵涉上百户人家,有一户不同意都干不成。”
由小变大
将土地整合成1200块,并实施六大改造
针对土地细碎化的问题,龙井村尝试过突围。徐文彬说,村里曾鼓励村民间土地对调,实现“小变大”,但因为水田、坡耕地和旱田产出不一而收效甚微。
土地细碎化治理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龙井村党委书记叶桂明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带记者去了紧邻成安渝高速一侧的龙井村12组治理现场。在全组村民同意的前提下,这里早些时候已经动工。站在通村道水泥路上,一片片平整过后的耕地集中连片。宽约半米的水渠将这些地块串联在一起。不远处,几位工人正在田里施用有机肥。
龙井村借助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的土地细碎化治理试点项目区。
承担土地治理的是四川能投金鼎产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的技术员刘原介绍,眼前的地块治理前共有32.1亩,原来被40多条田埂和3条机耕道切割成50多块。由于地块间最大高差超过两米而无水渠相通,近半耕地是“望天田”。治理完毕后,坡耕地变成了平地,与周边的土地连成一体,只保留了4条田埂、5个地块和两条机耕道,每块耕地面积约6亩。
除了外在的变化,土地的“内涵”也在增加。参照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眼前的这些地块在改造后,分别根据肥力不同有针对性地施用有机肥。
20多年的顽疾能够被“治愈”,是省级土地细碎化治理试点带来的红利。借助试点契机,龙井村一次性申请高标准农田建设指标1790亩、土地宜机化改造(田型改造)指标1091亩,以及8.6公里水渠、5.1公里田间耕作道路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标,并整合省市区三级今后三年的专项资金1270万元。同时,参考全村户数和地形等实际,在经得村民同意的前提下,拟将8600余块土地重新整理成1200块,实施“小块并成大块、短块并成长块、陡坡改成缓坡、弯曲田块变成笔直田块、望天田变成高产田、瘦土变肥土”六大改造,预计2025年底前完工。
“机械可以作业了,灌溉有水了,肥力上去了,大家对土地的位置就没那么在意了。”林国忠说,发生在12组田块上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是自己愿意参加土地细碎化治理的主要原因。
不只是变大
将土地流转,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种植
“签了这个合同,收完这茬菜你就要监督整地。”此前,在土地细碎化整治同意书和土地流转协议上签字后,谢荣福和村干部们核对着具体的细节。
家住龙井村1组的谢荣福全家拥有4.5亩承包地,包括两亩水田、旱田,以及2.5亩果园。其中,水田和旱田在明年5月底前要完成项目施工。不过,在治理之后,他家的水田、旱田就要正式移交村集体经济组织——龙井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以下简称“联合社”)来负责经营。
空中俯瞰龙井村借助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的土地细碎化治理试点项目区。
过去3年,谢荣福家的旱田、水田,靠种植蔬菜和水稻,每亩年净利润在2000元上下。流转之后,他将立即领到一次性土地细碎化治理奖励资金400元和土地流转奖励费600元。此后,他可以从联合社领取到每亩每年1000元的转让费和2000元保底分红及增收分红。“不用种田,还能赚更多的钱。”他说,土地流转以后,自己每年进城务工时间至少增加90天,还能额外增收1.5万元以上。
同样一块地,同样是种菜,联合社为何能保证利润高于村民个体经营水平?种法不一样,初加工不一样,销售渠道不一样。这是联合社的底气。
叶桂明介绍,今后,联合社将综合市区两级农业农村部门市场研判分析结果,在省市两级农科院所部门指导下,使用新技术,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新品种,“特别是细化水肥和农残管控,确保种出来的蔬菜品质更好。”初加工方面,当地利用闲置农房等布局分选和冷链等初加工设施,此外,联合社已经与成都部分高端商超达成稳定供货协议。“可以说,联合社的种植方式和理念,以及商业化、商品化程度,都远高于小农户经营。”叶桂明表示。
有村民提出:村里的果园是否可以走上这条路?“联合社还处于探索阶段,会根据探索结果和群众意愿来推进相关工作。”徐文彬说,如果一切顺利,果园规模化经营也会实现。
探路未来
整理后新增的土地将服务新试点
刘原透露,按照现有的治理方案,龙井村可减少九成的田埂和三分之二的机耕道。在全部土地细碎化治理结束后,有望新增耕地2%—3%。这意味着,2025年底前有望新增耕地70—100亩。
这些新增的耕地如何处理,村里有着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可以平均分给拥有本村户籍的村民,“这是最稳妥的做法”;也有人建议,可以直接交给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还有人表示,新增耕地这块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服务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试点。
“不否认前两种建议的合理性,但最后一个更好。”在徐文彬看来,村民“人人有份”也好,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也罢,都是“锦上添花”,而最后一种选择,是“雪中送炭”。
龙井村的二轮土地承包到期时间为2027年。在中央明确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后,我省部分地区正按照国家要求开展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封闭试点。但无论试点结果如何,龙井村都有着不可回避的问题:存在着部分无承包地家庭。
“1997年以后出生的村民是没有参与第二轮土地承包的。他们现在有的已经成家乃至生育小孩了,这导致一家人都没有承包地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叶桂明说,摸底显示,龙井村全家无承包地的户数有20余户。
龙井村“两委”商议,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通过村民大会同意后,综合考量各村民小组人均承包地面积、节约耕地面积等实际,将节约的耕地下放至各村民小组统一调剂、分配,并重点和优先向全家无承包地农户倾斜。
龙泉驿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地鼓励龙井村在合法合规和尊重村民意见的基础上,稳妥有序处理土地细碎化治理后新增的耕地,“特别是在再延长30年试点中,鼓励他们继续为龙泉驿区乃至全省探索出新的模式和路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