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成都12月28日讯(记者 李雪艳 胡旭阳)“腊肉存货充足。”唐滢莲不停地用衣袖揩着额间,招呼着来特产店采买年货的顾客。她正在忙着给客人打包,选肉、装箱……像这样的操作,唐滢莲每天要重复几百次。平时她不仅要忙着生产腌腊制品,还要忙着店里的生意。
今年37岁的唐滢莲是北川县禹里镇禹里村的村民,作为北川羌山水妹儿的创始人,近年来,唐滢莲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成立了羌珍绿色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她还带动了禹里镇腌腊制品产业发展,有效帮助了周边村民致富。
回乡创业 老腊肉成为新商机
“我手中的腊制品,用的是当地村民饲养的生猪,采用柴火熏制,肉质紧实,非常好吃……”近日,唐滢莲所在的网络直播间非常热闹,腌腊制品的销量也持续火爆。进入12月份之后,腌腊制品迎来销售的旺季,订单明显开始增多,产品供不应求。火爆的销售情况,让唐滢莲很是开心。不过,聊到为什么做起腊肉生意,唐滢莲却说,这个原本不是她的工作规划。
2004年起,唐滢莲就在北京打拼。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唐滢莲在家休婚假。“之后我就留在这里不出去了,想的也是离家人近一些。”与此同时,家里养的生猪销路受到了影响,唐滢莲为了一家的生计,不得不考虑其他的销售方式。回想“北漂”时,自己逢年过节都会给同事们带点自己家的腊肉香肠。北川腊肉独特的风味吸引了不少同事复购。“杀掉家里的20多头猪,腌制成腊肉!”唐滢莲果断地作出决定。
第一年卖出的腊肉为唐滢莲攒下口碑,口碑又积累成第二年更多的销量。唐滢莲发现,这个无奈之下做的决定,也许就是一个新商机。“我当时想,把这20多头猪卖出去了就好了。第二年我又想,把这51头猪卖出去就好了。就这样一年一年翻番,去年我们卖了几十万斤,近3000万销售额,真的想都没有想到。”唐滢莲笑眯眯地告诉记者,“很多客户品尝过我们销售的腊肉后口口相传,再了解我们的腊肉是如何一步步做出来的。这样他们买得放心,回头客也越来越多。原来,腊肉还可以挣这么多钱。从此,我就决定专心做这个了。”
创新产品 “特产”也出“爆款”
生意兴隆之后,唐滢莲发现,他们家的猪肉原材料不够了。怎么办呢?唐滢莲开始发动整个禹里镇周边养猪,让乡亲们跟着一起赚钱。
她的底气,也源自家乡的老传统。在北川,接近年关的时候,几乎家家都会腌制腊肉。2015年,北川腊肉被收入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始是收购,后来是代养,大家都跟着我赚到了钱,也比较信任。”周边村民开启了养猪模式,每家每户都有十几头猪,一头猪500元代养费。
在保证腊肉品质的基础上,这个勇于尝试的北川姑娘做出了许多创新,以适应当下互联网消费趋势和年轻人口味。“以前我们都是一大块一大块地卖,但考虑到现在年轻人嫌下厨麻烦,家庭人口少,太大块的腊肉不适合他们。所以,我们就逐步缩小腊肉形状,制成便携易食的小块状,打开包装煮煮就能吃,非常方便。”唐滢莲介绍。
一件件颇具当地特色又契合消费者需求的腌腊制品广受追捧,从“土特产”变成了“抢手货”。这让唐滢莲看了开发新产品的方向。唐滢莲告诉记者,最开始,他们主要是做腊肉香肠等常规产品,而现在已经扩展到了六十几个品种,比如猪嘴、猪排、猪蹄等,将猪的全身都利用了起来。
乡村振兴 她又瞄准了新赛道
在羌珍绿色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内,腊肉和香肠挂满了竹竿。熏制作坊内,钢架上挂着一排排腌好的生肉,地上放满了柏树枝。员工们正有序地赶制排骨、香肠等腌腊制品,为不久后的年货市场提前做好准备。经过长期的风干、熏制,这些肉就可通过真空包装,运送到消费者手中。
记者了解到,腊肉从开始腌制到销售需要多道工序,随着用工量的增大,也给附近的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目前,唐滢莲的公司采用“公司+农户”代养、报价收购等模式,与北川6个偏远乡镇102余户农户签订购销协议,代养、定向收购生猪2000余头,带动农户增收户均3万余元。目前,当地依托农家乐、腊肉生产,解决农村就业60余人,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
“每年的11月过后,我就到农场来上班了,主要是制作排骨、香肠、烟熏猪脚。”农场员工杨丹熟练地将炒热的盐均匀地涂抹在肉上,反复揉搓。她告诉记者,在农场上班待遇好,离家也近,“每天100元,还能让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过来吃饭。”
腊肉产业蒸蒸日上,唐滢莲又瞄向了农文旅结合。“有了这个想法后,我也是说干就干了。”唐滢莲爽朗地说道。
2023年初,禹里农文旅融合产业园区实施建设,涵盖特色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大型餐饮休闲接待、禹羌文化特色民宿、非遗文化宣传展示、旅游产品开放文创等内容,打造“吃住游购娱”一站式服务体验目的地。“这个做起来之后,可以吸引更多游客来北川旅游、更多人来务工,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出品人:方 埜
总监制:雷和斌
策划/统筹:田雪皎 楚彦
记 者:李雪艳 胡旭阳
摄 像:俞文晶 熊雅绮
剪 辑:俞文晶 熊雅绮
出 镜:李赵卓
运 营:唐明 蒋娜 胡旭阳 李雪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