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央一号文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再生稻,这是第一次把“再生稻”写进中央一号文件。
我市作为四川省再生稻第一大市,在前年再生稻有收面积111.7万亩的基础上,增加再生稻有收面积,确保了“四川省再生稻第一大市”的地位。
去年,我市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克服有气象记录以来不遇的严重干旱不利影响,通过抓蓄水保栽等措施,保障粮油播种面积,其中建成中稻-再生稻吨粮田20万亩。
去年,我市再生稻预计总面积150.2万亩,总产量15.9万吨,面积产量稳居全省第一,我市再生稻高产示范区最高亩产再次刷新全省纪录。这让我市打造“天府粮仓”泸州示范区有了底气。
泸县种植户有序收割再生稻。刘燕 摄
再生稻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期
对于再生稻写进中央一号文件的好处,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朱建忠认为,再生稻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期,可以更好地促进地方政府落实粮食生产责任制,确保粮食安全;由于再生稻的米质好口感好,售价高,可以增加农户种粮收入。
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认为,我市采用旱育秧方式培育壮苗,实行统一优质品种、统一集中育秧、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控、统一技术指导等措施,稳定的中稻种植面积,保障了我市再生稻的有收面积。
泸县雅龙水稻专合社理事长薛世兰说:“去年,我除了自己蓄留600亩再生稻外,还花钱请其他农户蓄留300亩再生稻,收购他们的再生稻进行加工。”薛世兰种植再生稻,已经多年尝到了甜头。
去年10月7日,由中国科学院、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省内外科研单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合江县大桥镇上房村中稻再生稻吨粮田示范片进行了测产验收。
3块测产田平均亩产489.9公斤,创造了四川再生稻测产平均产量最高纪录。
其中产量最高田亩产517.4公斤,这也是四川再生稻测产田亩产首次突破500公斤。
目标:再生稻生产形成一套绿色栽培模式
据了解,由于再生稻生长期较短,适合在中国南方单季稻区种一季光温资源有余,而种双季光温资源不足的生态区种植。
再生稻“再生”有讲究,从品种到田间管理,再到机收设备,要高产优质,这些条件缺一不可。
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科院研究员谢华安表示,要早栽,种好第一季稻,第二季稻要用更先进的管理技术,包括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从而实现绿色高产优质。
“今后的目标,是使整个再生稻生产水平提高,保质保量,降低成本,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从而形成一套绿色栽培模式。”谢华安说。
作者:简放鹏
编辑:肖婷
责任编辑:樊鸣霄
审核:徐勤勇
来源:泸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