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世界近现代经济发展史,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
四川肩负全国经济大省和国家战略大后方的重任,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转型推进的关键阶段。一方面,四川具备完备的产业体系,电子信息、食品饮料等优势产业已站上万亿台阶,动力电池、晶硅光伏、钒钛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强劲;另一方面,四川也存在工业占比过早过快下降,产业层次总体偏低、转型升级步伐较慢等问题。
展望2024年,四川新型工业化面临哪些新形势?向何处发力?支点何在?四川在线记者对话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及企业家代表。
怎么看?
记者: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增长引擎。当前,我省经济运行整体仍处于恢复期,如何看待新的一年四川工业经济形势,面临哪些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
翟刚: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等问题对我省工业的影响需要重视。特别是当前我省工业正处于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领域、发展质量变革关键期,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应对好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持续巩固和增强工业经济稳中向好态势,积极应对挑战、化危为机。
但从更长的历史周期和我国工业经济发展实践来看,当前我们所面临的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根本上还是要通过高质量发展来解决。我们既有直面问题挑战的信心和勇气,更有勇挑大梁的决心和底气。我们的决心和底气来自于四个方面:
一是突出的战略位势。我省是国家战略腹地,省委省政府把推进新型工业化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为我省工业更好地承接国家战略、抢抓产业结构调整机遇、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高维图景和行动指南。
二是快速的升级阶段。我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转型推进的关键阶段,从国内外发展经验来看,随着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和“四化同步”整体推进,工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是强劲的发展动能。动力电池、晶硅光伏、新型显示、卫星网络、新能源汽车等新增长点快速成长,华虹、一汽红旗、京东方等强链补链链主企业或重大项目成功入驻,新的发展动能快速蓄积。
四是足够的发展韧性。我省工业体系完备、门类齐全,发展韧性足、抗风险能力强,特别是工业投资保持高位,一批新的重大产业化项目引进落地,进一步夯实了我省工业稳中向好的基础。
鲁荣东:四川的动力电池产量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也是全球重要的晶硅光伏生产基地,以锂电材料、晶硅光伏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已成为支撑四川工业发展的新动能。
增长的背后,我们也应该看到,产业发展还存在很多风险点。2023年,作为锂电材料的碳酸锂,价格从年初的50万元/吨高位暴跌至年末的10万元/吨;用于生产太阳能电池的硅料也遭遇下跌潮。
分析价格下行的原因,产能过剩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以前我们说传统水泥、钢铁过剩,现在一些新兴产业同样出现过剩现象。2024年,我们要警惕新兴产业“内卷”问题,用技术创新寻求差异化竞争,防止过度的相互“搏杀”而分散冲刺产业发展的动能。
桂仲成:作为智能机器人的生产制造企业,我们能够感受到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为我们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四川传统产业占比超过70%,它们不同程度面临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问题,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动力源。
找准未来产业发展路径,需要市场和技术的“双向奔赴”,关键是要围绕自身资源和产业特色去做增量。对四川来说,可以率先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进行突破,这些领域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主战场,同时智能技术在产业的应用还处于初期阶段,如果四川能够加大培育力度,就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怎么干?
记者:
今年,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四川如何发力?
翟刚:今年,我们将坚定不移推动工业兴省制造强省,加快推进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聚焦“高、新、优”奋力突破。所谓“高”,就是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彻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持续推动韧链强群,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加速制造业高端智能绿色转型;所谓“新”,就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培育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所谓“优”,就是优化产业体系,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导产业融合发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重点从八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巩固和增强工业稳中向好态势,落实“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要求;二是以科技创新引领壮大新质生产力,实施新赛道争先竞速行动;三是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四是以标志性产品为引领推动韧链强群,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五是全面实施“智改数转”行动,加快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六是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实施工业领域节能降碳行动,支持重点行业企业开展碳足迹认证,推动制造过程清洁化提升、资源集约循环利用;七是培育壮大优质企业,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和“领航企业”,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八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提升工业生产本质安全水平。
鲁荣东:我认为有三个关键词,分别是创新突破、数字化、产业融合。
产业科技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动力,围绕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四川应发挥好科创资源优势,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培育产业新赛道,创造新的增长点。
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是我们推进新型工业化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数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级,将显著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为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形成重要支撑。
产业融合,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发展是当下的一个趋势,通过推动“两业”共有的技术研发机构、市场营销网络和管理运营平台共建共享,可以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市场占有率,促进产业链延伸、价值链跃升。
桂仲成:从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来看,四川和东部沿海城市还存在不少差距,比如,缺乏龙头企业引领,复合高端人才较少,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关键设备、重大应用系统等方面还存在短板。
下一步,需要瞄准这些痛点靶向发力。一是加大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一方面构建更加开放有效的专项人才引进政策,另一方面强化人工智能团队和人才培养力度,例如引导和鼓励在川高校调整和新增一批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专业,深化“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补齐人才短板。二是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以机器人产业为例,其开发是融合多种交叉学科和前沿技术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从基础理论、关键共性技术、核心软硬件技术等方面同时发力,通过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中心、前沿科学中心等,打造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开展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将加快推动相关技术的转化和产业化。
谁来干?
记者:
企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导力量,企业强才能工业强。如何进一步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干事热情?
鲁荣东:水美则鱼肥,土沃则稻香。优质的营商环境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土壤。近年来,四川在营商环境打造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围绕营商环境建立健全制度规则、完善机构设置、建设数字平台等,政务服务水平有很大提升。
当前宏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应将提振企业家信心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任务,继续深化改革,为企业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促进企业扩大生产,要以兑现承诺为落脚点,落实各项政策举措,切实解决企业反馈的突出问题。比如,有企业反映,在环保治理、安全检查、碳排放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刀切”等情况;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参与招投标、获得贷款支持等方面还面临一些不公平待遇问题。在这些方面,建议加强政策支持,强化法治保障,加强服务效能,为民营企业入市融资、降本减负、市场拓展提供制度支撑,创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化环境。
桂仲成:近年来,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支持企业创新创业,我们也是受益者之一。我们生产的第一台“道面健康自动检测机器人”就进入了政府采购清单,顺利在成都市龙泉驿区示范应用,帮助公司打开市场。
要持续激发企业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我认为,要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更多的应用场景支持。当前,省内的人工智能公司已围绕交通、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需求,开发出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生产加工设备。不过,新技术往往会改变行业规则,打破惯性认知,普遍面临市场推广难题。如果能够实施行业应用示范工程,推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快落地,将为本土智能机器人企业寻求更多市场机会,助力初创期企业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