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发力”在一线①】一款有机氟材料 突破技术封锁线

来源:四川新闻网

有机氟材料,这个看似陌生又拗口的化学材料,用武之地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小到缠水管的生料带、冲锋衣里的防水材料,大到新能源汽车、互联网通讯等新兴领域都有它的身影。

  全国人大代表李慧就职的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化工新材料研制生产的骨干企业之一。他们,是如何让“有机氟”这个上个世纪40年代就被发现的化工材料,摇身一变成了高端市场的“爆款”抢手货的呢?

QQ图片20240304111956.jpg

  拨开“烟雾”

  突破有机氟材料技术封锁线

  说到有机氟材料,这名科研一线的代表便打开了话匣子。李慧告诉记者,在材料科学领域,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存在必然联系,但是两者之间桥梁被“烟雾”笼罩着,“我们现在做的工作就是把这个‘烟雾’拨开。”

  “一开始,我们就是瞄准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需求,通过集中优势资源突破有机氟材料的关键核心技术。”李慧说,在研发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难题。例如,在前期技术攻关时,始终没有解决过某一核心指标。团队的科研人员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可以说是“钉”在现场,有的科研人员会在半夜起身将脑海中闪现的灵感记录下来供第二天讨论,甚至还有的半夜直奔公司开展实验。“为此,我们经过理论推导和连续上百批次验证,终于将难关攻克。”

图片1.png

  李慧在实验室工作

  “有机氟”,这个上个世纪40年代就被开发出来的材料,从此以高附加值高端产品的姿态进入了互联网通讯、新能源、电子等新兴领域,并助力这些领域的高速发展。

  有机氟材料创新突破,让晨光院的“订单”络绎不绝。近年来,承接了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新增发明专利100余件,科技转化实现新产品收入占企业营收近40%。“我们不仅在有机氟材料领域取得关键进展,还突破技术封锁线,打通全产业链条。”李慧自豪地说道。

  化解“矛盾”

  打破传统团队组建模式

  取得这样的显著成绩,与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分不开。在李慧看来,过去,企业高度依赖低水平重复的经验性试错,创新产品要抵达“金字塔尖”,对理论、原理的深入研究较为欠缺;科研院所和高校离产业远,对瞬息变幻市场信息把握落后,科技成果转化周期较长。这对矛盾,正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之一。

  如何化解这对“矛盾”?李慧认为,人才培养是关键。

  “晨光院高性能氟材料创新团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李慧告诉记者,在这支队伍里,不仅有参与技术研发的生产人员、为生产保驾护航的研发人员,还有“用技术说话”担任销售的科研人员。“他们打破传统的项目团队自上而下选拔方式,采取自由组合和团队招募相结合,构建起‘高分子链式’柔性团队,让技术研发、产品生产与市场销售无缝对接。”

图片2.png

  有机氟材料(氟橡胶生胶)

  除此之外,晨光院还与高校深度绑定,建立起柔性引才机制,“所谓柔性引才,就是邀请大学教授到企业兼任工程师,我们让教授去到企业任职,通过‘企业出题,高校答题’的方式,把高校院所的创新力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无独有偶。让李慧欣喜的是,除了自己的研究院正在“破题”之外,在积极探索“院校+企业”这一合作模式的,逐渐增多。去年,在苏州工业园区调研时李慧发现,园区有不少成功转化的创新成果就来自科研院所、高校。

图片3.png

  李慧接受记者采访

  “但目前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关注与培养还远远不够。”李慧说,针对在川南地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堵点,在此次全国两会上,她将提出在川南创建国家级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等相关建议。“我建议,可以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依托成渝两地高校、科研院所、优质企业,加快产学研成果孵化进度,将科技成果反哺区域经济社会建设。”


编辑:付弋 发布时间:2024-03-05
往期回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