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星”而行,何以眉山?

来源:广安新闻网

川观新闻记者 张守帅 邵明亮 底伊乐 摄影摄像 李海宁 视频剪辑 吴聃

一群掌握“天空之眼”的人来到了眉山。

6月14日至15日,“院士眉山行”活动暨第二届眉山卫星产业发展大会举行,来自卫星遥感、航空航天领域的9位两院院士齐聚眉山,加之同期召开中国遥感应用协会2024年年会,共吸引了超200家行业企业代表参会。


产业发展大会现场展陈

卫星产业是商业航天和太空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产业版图看,眉山拥有10颗高分辨率光学卫星,组网形成“天府星座”,是西南地区商业遥感卫星数量最多的城市,居全国第4位,仅次于长春、北京和珠海。

“月上九门开,星河绕露台”“大星光相射,小星闹若沸”……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诗词里,记载着他仰望星空的无限遐思。时光流转百千年,东坡故里抢占了发展卫星产业的先机。

问“星”而行,何以眉山?

热潮

卫星产业商业价值凸显

商业航天正在中国掀起新热潮。202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随后商业航天被定位为“新增长引擎”首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卫星产业迎来朝着“商业化”挺进的新阶段。

实际上,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等重大工程牵引下,我国形成了完整的卫星产业链。特别是自2015年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发射4颗商业遥感卫星以来,我国商业航天大幕就已徐徐开启。

6月14日,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在眉山发布《中国遥感应用事业发展蓝皮书(2024)》,蓝皮书显示,2023年我国成功发射近百颗商业投资的遥感卫星,比2022年增长超过15%,到当年底,在轨运行的商业遥感卫星至少150颗。

单颗低轨卫星覆盖范围存在一定限度,多颗卫星组网形成星座,才能对地表及大气进行全面、连续、高效地观测。目前,国内知名的商业低轨遥感卫星星座有“吉林一号”星座、天启星座、“珠海一号”星座、天府星座等。

天府星座是我国首个以智慧城市为主题的卫星星座,由位于天府新区眉山片区的环天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和运营,于2022年8月和12月分两次发射10颗高分辨率光学卫星,今年还有望择机发射4颗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和1颗雷达卫星,进一步提升天府星座的业务服务能力。

据介绍,天府星座运行在距离地面535公里的高度,可对全球任意位置单日重访2到3次,每日发回TB级的影像(1TB=1024GB,相当于20万张3.5MB照片的大小)。天府星座已面向全国提供超过100余次遥感数据服务,累计获取遥感影像覆盖面积2445万平方公里。2023年,环天智慧实现营业收入3.33亿元、较上年增长32.97%,利润3035.12万元、较上年增长37%,显示出卫星产业的商业价值。

如果回溯历史,眉山与卫星产业几乎毫不沾边,“星”征程到底是怎么开启的?这不得不提眉山持续推进的“智慧城市”建设。从早期着力布局公共Wi-Fi,到大规模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眉山决策者愈发意识到:没有感知就没有智慧。而低轨卫星可以帮助感知人眼看不到的东西,具有轻量化、高精度、低成本的特点,眉山便把构建卫星星座纳入推进城市“新基建”的重点任务,由此在全省率先布局卫星应用产业。

从零起步,“白纸作画”有从容布局的优势,亦存在缺乏经验的挑战。在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分组讨论中,眉山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介绍,当地确立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原则,支持市属国有企业环天智慧轻装上阵、敢于探索。受益于“灵活机制”,环天智慧大胆“闯”大胆“试”,去年3月完成A轮融资,在这次活动中又进行了B轮融资签约。

竞争

“先行者”迈出第二步

6月3日,《中共四川省委关于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正式发布,发展商业航天、打造卫星网络成为四川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方向。

四川卫星产业主要集聚在成都、绵阳、遂宁、眉山等地。去年,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等5部门制定出台《关于推动卫星网络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发挥这些城市产业聚集和先发优势,打造商业航天、卫星应用特色园区等,构建联合融通发展的卫星网络产业集群。

轨道和频谱是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国内外争分夺秒“圈地”天空的竞争日益焦灼。就省内而言,今年2月,“遂宁壹号”卫星成功发射,可用于通信和遥感数据采集;6月,“绵阳星座”首发星“涪城一号”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其作为首颗四川造SAR遥感卫星,可实现对地表毫米级的形变监测;成都提出,到2025年建成面向行业细分领域、具备全球服务能力的卫星星座。此外,德阳、资阳引入星际荣耀、航宇科技和星河动力等链主企业,试图在卫星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蛋糕”太诱人。2023年,我国遥感卫星及应用产业规模超过2700亿元,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5362亿元,卫星通信产业规模超过800亿元。同时据不完全统计,到去年底,我国以“遥感”为名的企业至少有5.5万家。


活动现场装置

“先行者”眉山,如何一步领先、步步领先?在这次活动中,中国西部卫星产业园揭开面纱,表明眉山已步入卫星产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从“一家企业”向“一个链条”转变,围绕建圈强链、补链延链,打造集卫星制造、运营、应用于一体的产业集群;从“集聚关注”向“集聚才(财)气”转变,乘势而起招引更多项目和资金,崛起国内商业航天新高地;从“卫星城市”向“标杆城市”转变,推进卫星多元化应用服务,完善地面系统供应能力,使智慧城市的卫星特色更加鲜明,做全国领先的卫星产业标杆城市。

商业卫星的生命力在于应用,难点也在应用。眉山创新推出“星瞰河山”应用平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资源调查、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领域得到有效应用。比如,利用“天空之眼”监测,一旦发现“撂荒地”苗头,及时精准推送给相关方面;结合物联网设备和气象信息等,对自然灾害和病虫害进行分析、监测和预警,助力提高粮食产量;借助评价水体质量助推河湖污染治理,保障农业和居民用水安全等。

得益于环天智慧与国内多家领军企业发起成立“商业卫星星座联盟”,组成了我国规模最大的商用遥感卫星“天团”,包括自主可控的10颗卫星在内,目前眉山可调用的在轨遥感卫星达到147颗,庞大的多维数据,为丰富创新应用奠定了可靠基础。

大势

“合纵连横”补短板

去年5月,7名两院院士受邀和眉山来了个“约会”,今年参加“眉山行”的两院院士人数达到9位,他们中有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我国遥感技术应用领域最早开拓者之一的童庆禧,国际著名遥感专家李德仁、张祖勋等。眉山希望从“最强大脑”那里得到奔赴“星”未来的对策建议。

院士专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从他们所做的主旨演讲看,当前卫星产业的三个趋势性特征十分明显,这对眉山乃至四川都具有启示意义。

一是“融合”。根据用途不同,卫星分为通信、导航、遥感等三种类型,彼此之间各自发展、各不相通。随着用户需求升级,单靠一种手段难以满足发展所需,将高分多模遥感、双向物联通信、星基导航增强三种功能融合在一个星座甚至是一颗卫星是大势所趋。武汉大学牵头研制的“东方慧眼”系列卫星就具备这些功能,有助于以低成本方式让“小卫星”变成“大产业”。

二是“智能”。当商业卫星与AI相逢,不可阻挡地进入AI卫星时代。与海量数据传送到地面系统再进行分析处理不同,AI卫星借助强大的智算能力,把数据处理好之后再传回地面,大幅提高卫星运行效率。更有甚者,卫星不再局限于拍照,传送实时视频也成为可能。

三是“便利”。专家比喻,当普通人也能像“玩微信”一样“玩卫星”,商业航天创造的价值将难以想象,这就要求在抓好专业用户的同时,增强卫星网络的便利性,努力开拓大众消费市场。

做到这些,根本靠科技创新。在四川部署的6个重大科技专项中,航空航天即是其中之一。但从基础讲,眉山卫星产业领域缺乏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技能的高层次人才,难以支撑科技创新的需要,怎么破?

眉山与知名高校的校地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在这次活动上,眉山市政府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环天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空间智能感知与大模型应用联合实验室”,以及天津大学眉山技术转移基地和天津大学四川创新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等相继揭牌。


揭牌仪式现场

上述实验室将开展载荷实验,如搭载电磁频谱感知探测设备的卫星,可感知存在于空间内的电磁频谱段,既让“黑电台”无处遁形,又能为无人机等规划避免受到电磁波干扰的最佳航线。天津大学则将把光声遥感、无人机+卫星遥感、红外太赫兹宽谱探测等优势领域的成果在眉山转化。

这两年,眉山还柔性引进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家团队,建成遥感卫星应用研究中心、智慧城市物联网联合实验室、浪潮新基建物联感知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让“白纸作画”的执笔者变成了专业的人。

本次活动的主题正是“星耀天府 科创眉山”。从历史深处走来,天上天下,眉山“星”光闪耀。


编辑:王丹 发布时间:2024-06-17
往期回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