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王眉灵

6月14日,四川岷江港航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四川省交通设计院公司,向省港投集团提交了一项关于岷江生态示范航道建设的科研课题,并通过预验收。

无独有偶,长江上游的宜宾港正实施作业车辆"油改电",纵深推进绿色低碳港口建设。

2021年6月,四川启动"绿水绿航绿色发展五年行动"(以下简称"绿航行动"),按下四川水运绿色发展的"加速键"。如今,"绿航行动"已开展三年,川江蜀水,"绿意"奔涌。

绿色船舶

多管齐下,杜绝污水下河

6月10日,一艘船停靠在泸州港,大副秦小双和同事熟练地将生活污水交付。他们连接管道,登录"船E行"APP登记后,按下按钮,船上的污水便沿着管道,被"送"到港口化粪池。

四川首艘船舶污染物接收船——泸碧水1号也没闲着。针对不便上岸的船只,泸碧水1号"上门"收集垃圾、污水,再送到码头集中处置。

这样的场景,在四川已成常态。每天,5艘垃圾接收船在宜宾、泸州、南充水域来回奔忙,接收航行、停泊、作业船只产生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油污水,并通过码头进行转岸处理,确保实现辖区船舶污染物"零排放、全免费、全接收"。

满载煤炭的大货船停靠南充港。

近年来,为保一江清水,四川多管齐下,杜绝污水下河。

减少面源污染方面,四川全面取缔长江干线、岷江干线、金沙江干线餐饮船,嘉陵江、渠江、涪江、沱江等流域还在营业的30余艘餐饮船,其生活污水全部进入城市管网或打包上岸。四川禁止船舶污水直排,主要港口全部实现雨污分流,矿石码头、大型堆场等全部建设防风抑尘设施或实现封闭储存。

对船上产生的污染物,四川则建立接收、转运、处置长效机制。2021年,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住房城乡建设厅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健全长江经济带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长效机制的意见》,指导各地积极落实船舶生活垃圾免费接收政策。多部门积极协作,推广运行船舶水污染物联合监管与服务信息系统(手机端为"船E行"),实现了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全流程监管。"船舶和码头污染物的收集和处置一目了然,杜绝了私下乱排的可能性。同时,多部门携手,共同解决处置难、运输难等问题,企业没有了后顾之忧。"四川省航务海事管理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四川80余家港口企业均已推行使用船舶水污染物联合监管与服务信息系统,全省船舶垃圾、生活污水、含油污水的年度转运处置率分别达到98.83%、99.34%、98.12%,与2021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2.61%、8.56%、24.1%。

近几年,四川还加速推广低碳、经济的岸电,重点水域港口码头岸电基础设施覆盖率已达93%。同时,积极推行岸电标准化建设,预计2027年实现标准化岸电全覆盖,届时有望降低三分之二的船舶靠港能耗成本。

新能源船舶的推广进展迅速。四川结合"平安渡运"建设,推动新能源船舶落地。截至目前,成都、自贡、德阳、广元等11个市州均有新能源船舶投入运行,全省新能源船舶数量从2020年的1艘发展到60余艘。

绿色港航

着力创新,聚焦环保与降碳

刚刚通过预验收的岷江生态示范航道建设科研课题成果,将应用于岷江(龙溪口枢纽至宜宾合江门)航道整治一期工程。在航道整治过程中,项目建设单位通过增设生态鱼巢砖结构等工艺手段,促进河道水生态修复。

岷江大件航道。

"针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生活特性,在航道整治过程中,我们遵循‘避让、减缓、补偿’原则,减轻工程对鱼类生存环境的影响。"省交通设计院公司副总经理郝岭介绍,在建筑物结构上,创新研发了多种生态型结构型式,比如,利用开孔齿形构建营造出多样水流流态;采用四面开孔的立方体结构,形成多通道镂空型生态鱼巢。

岷江龙溪口航电枢纽工程实景。

类似的绿色港航建设,四川已有不少尝试。去年11月开工的岷江东风岩航电枢纽,在设计上,船闸上引航道隔流墙采用了装配式技术,可较传统建造方式节省混凝土约3.7万立方米、节约工程投资约1200万元;已建成投用的岷江犍为航电枢纽,建有仿生态鱼道、鱼类增殖放流站,有效减少因原河道鱼类自然通道改变而带来的影响。

绿色港航建设,既着力于生态保护,也聚焦节能降碳。

位于巴中市化成水库岸边的八一码头,光伏电板整齐地铺设在候船亭屋顶,在阳光照射下泛着银白色的光。这里是当地着力打造的"零碳渡口"。

八一码头年有效光照时数917小时,通过安装光伏发电设施与储能设备,实现月产电7万度,能充分满足新能源船舶、码头、渡口的日常用电,不用再依靠外部供电。今年底,四川将建成15个以上“零碳渡口"。

"绿航行动"启动后,2022年,省政府印发《四川省碳达峰实施方案》,要求实施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提升改造,交通运输厅陆续出台系列方案,明确将"零碳"试点打造作为重要环节,一批"零碳渡运""近零碳码头"陆续涌现。

"点击这里可以看到港区泊位情况、进出货量,进入系统可以直接在线上进行理货、进提箱、翻箱、装卸船等日常作业。"站在满是实时数据的大屏幕前,宜宾港码头公司负责人介绍,这个"孪生"数据系统,将宜宾港"搬到"了屏幕上,工作人员不用去现场,就可精准、高效地进行相关作业。

宜宾港5G智慧港口可视化平台。

这是四川首个5G智慧港口项目——宜宾港5G智慧港口一期工程。工程一标段建成了港口集装箱作业管理系统、集装箱智能闸口系统、港口业务大数据可视化系统3套智能系统,显著降低人力成本,港口作业效率提高30%;二标段于去年12月完成验收,预计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2.4吨。

按照目标,到2027年底,宜宾港将建成满足港口主要用电的分布式发电、集中式存储光伏电站和满足经营需要的充电、换电设施设备,主要作业车辆实现用能清洁化、智能化。

绿色运输

拿出真金白银,不断优化结构

年初,四川省港投集团宣布启动建造四川省首批电动新能源货运船舶,先期计划投资近2000万元,建造2艘1100吨增程式电动集散多用途货运船。

"这种货运船航速快、冲滩能力强、能耗低,船型适合嘉陵江航道,载重量大、载箱量多。"省港投集团所属新通道物流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待船建成后,将主要在嘉陵江流域运营"广安—重庆"航线,实现黄金水道的绿色升级。

发展绿色航运是"绿航行动"的一个重要内容。2023年,首个省级层面水运扶持政策——《四川省扶持内河水运发展"以奖代补"实施方案》出台,政府拿出真金白银,支持船舶运力及大宗物资中长途运输、"公(铁)转水"、多式联运等运输结构调整。

"一艘运力5000吨的新船,补助上百万元,可以覆盖两成左右的购置成本了。"不少水运企业主认为,政策支持力度大,传递出积极的信号,让业内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省航务海事管理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以来,四川港口吞吐量连年大幅增长,增速高达40%—50%,而水路货运量年均增长量只有3%,四川水运运力不足,是一大痛点。"水运扶持政策直击痛点,收到了良好效果,从去年9月政策实施至今年6月,全省新增有效运力近20万吨,较2023年全省运力增长10%。"据统计,目前全省千吨级以上载重货船超过349艘,长江干线在建船舶平均吨位达6300吨,船舶大型化、专业化发展趋势明显。

运力加大的同时,从四川驶出的水运货船越来越多、越走越远,和下游港口形成密切互动。

“川—鄂—沪”长江班轮首航开行。

今年1月17日,"川—鄂—沪"长江快线班轮正式开通,全程运输时间缩减5天以上;"沪渝直达快线"从重庆延伸到宜宾港,"宜宾造"汽车通过江海联运出口至中亚;嘉陵江广元至重庆煤炭等大宗货物运输常态化……长江上游干支联动的航运网络正加速形成。

持续推动运输结构转变,提升水运高质量发展水平,不久前,《四川省水路运输提质倍增行动方案(2024—2028年)》印发,提出发展目标:力争到2028年,四川水路货运量突破1亿吨、水路货物周转量突破600亿吨公里、铁水联运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万标箱、长途货运量突破3600万吨、货运船舶运力突破280万吨,水运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地位显著提升。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