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生物医药的“蜀乡密码”

来源:人民网

“为什么选择来到成都?”

“2016年,成都生物医药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投资人也对来这里组建公司不理解。”面对记者提问,康诺亚高级副总裁徐刚博士回忆道,当时成都为企业提供的优惠政策和“拎包入住”的办公环境,吸引力非常大。

一开始,徐刚也拿不准这个以“巴适”闻名的城市,到底适不适合创业。但很快就发现,高新区的科研气氛很浓,既适合事业发展,又非常宜居。“于是我放弃了上海户口,我老婆放弃了北京户口,一家子都成了新成都人。”

枝繁巢暖,凤自来栖。近年来,四川省将医药健康纳入全省六大优势产业进行提质倍增培育,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高地,推动生物医药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吸引着一批又一批企业和人才到这里“落地生根”。

抢滩布局

创新土壤孕育更多医学“想象”

“10年,10亿美元”,这是生物医药行业人人熟知的一句话。其背后,意味着创新药研发难以想象的时间和资金投入。

既然充满艰辛与挑战,为何还要走上这条道路?带着疑问,人民网“行进中国”调研团队走进了位于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的康诺亚公司。

坐在会客厅明亮的落地窗前,徐刚脸上写满了感慨。“我们努力做好国产创新药,希望患者用得上用得好。”他对记者说,当初之所以选择做创新药研发,是希望改变进口药价格高昂且经常断货的局面,让更多国人有药可用,价格也负担得起。

“当看到患者因我们研发的药物而缓解症状,那种满足感,远非金钱所能衡量。”这些年,徐刚和研发团队专注于深耕自身免疫和肿瘤治疗领域,截至目前共获得1类创新药物临床批件36项(中国34项,美国2项),申请发明专利111项,并承担两项国家“十三五”“重大新药”专项。

徐刚博士在实验室与工作人员交流。人民网记者 郝帅摄

徐刚博士在实验室与工作人员交流。人民网记者 郝帅摄

抢滩布局,向“新”求“质”。与多年前相比,成都已发展为我国生物医药创新研发的新高地。2023年成都医药健康产业规模超3500亿元,这样的成绩离不开早些年就扎根这里的一批生物医药企业。苑东生物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2006年在成都高新区创立,到现在已有18年。”苑东生物行政中心副总经理朱家裕介绍,公司不断满足临床急需,至今已成功上市50余个制剂产品。其中多个品种在国内首家上市,成功打破高端药品的国外垄断。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生物医药产业从仿制跟随走向自主创新、从进口转向国产替代、从国内走向国际。”朱家裕说,我们感受到,创新才是企业持续壮大的关键,也探索出一套“仿创结合,以仿促创”的新模式。

近三年来,苑东生物的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均保持在20%以上,建立起了新型药物研究、缓控释制剂、小分子AI设计等核心自有技术,不断推动自身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璀璨的瑰宝。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中医药事业稳步发展。中医学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助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电脑读取方剂药方,工作人员把单味颗粒药罐插入喂药口,点击启动,仅几秒钟,一盒中药配方颗粒就配置完成……在四川彭州的新绿色药业,记者见证了智能中药房的高效快捷。

“这相当于3天的药量,患者回家只需一冲一泡,就可还原成药效十足的中药汤剂。”工作人员一边做出冲泡的姿势一边说,智能中药房可以实现电子处方、自动划价收费、自动发药等功能,改变了几千年来靠人工配制、熬煮中药的传统形态,实现了向数字智能化转型。

要让中医药“老树”发“新芽”,重点在传承,关键在创新。新绿色药业所在的天府中药城依托蜀乡中药资源优势,打造了涵盖医药种植、研发、制造、贸易、康养的全产业链条,是四川省最大的中医药产业集聚区。

彭州市市长蒋明介绍,彭州创新“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位一体协同发展机制,加速推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彭州市中医药制造产值逾100亿元,稳居全省第一,成为四川中医药强省战略的“主引擎”。

成果转化

实现从1到10的产业化跨越

一台医用机器人,如何从图纸走向市场?

在位于成都高新区的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一台“运动-认知康复机器人”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在它的电子屏幕上,一场四川麻将游戏激战正酣。

工作人员介绍,这款“麻将机器人”通过模拟川渝麻将摸牌、打牌等真实动作,帮助用户进行肢体康复训练,患者在边玩边练的过程中完成康复治疗。

工作人员正在演示“运动-认知康复机器人”。人民网记者 郝帅摄

工作人员正在演示“运动-认知康复机器人”。人民网记者 郝帅摄

如果说科技研发是从0到1的突破,那么科技成果产业化则是从1到10的跨越。无论是大国重器还是小小药丸,一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再到进入市场,过程都漫长而艰辛。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医药产业处副处长夏德志介绍,生物医药产品研发到一定阶段需要进行小试中试,但是建相关生产线,是一笔不小的投资。特别是初创型企业,资金压力大且投入周期长,面对新药研发和临床验证的不确定性,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弱,难以自建完整的试验验证平台。

将医学“想象”快速孵化成“现实”,平台的助力是关键。四川省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探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打法”。

——鼓励机构“强强联合”。以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为例,该研究院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天府锦城实验室共同组建,搭建起“机器感知与医疗穿戴平台”“有限元分析平台”等6个公共技术平台,可以帮助项目团队实现“医教研产”为一体的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

“麻将机器人”研发团队负责人张泰略便是平台的受益者。借助这一孵化模式,该产品迅速完成“概念—样机—量产”的转化,从2022年启动创新到2023年孵化成功,整个过程只用了一年。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碘普罗胺注射液是一款辅助CT检测的造影剂,它恰似“医生的眼睛”,此前完全依赖进口,其原研产品在国内垄断20多年。2022年,倍特药业的碘普罗胺注射液获批上市,成为全国首仿,从研发到成品制剂上市,仅用了4年。

“这款药物的原料药在成都高新区研发,而原料药的中试及生产在川渝合作生物医药城。”倍特药业药物研究院院长黄浩喜博士介绍,通过充分利用“研发+生产”飞地合作平台,企业实现了高效运转。

黄浩喜博士提及的“研发+生产”飞地合作平台,正是四川省生物医药开展“双飞地”模式的一个缩影。

2021年3月,《四川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印发。其中指出,支持成都与广安等地采取“双飞地”模式协同创新。

“‘双飞地’发展模式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的有益探索。”广安市岳池县委副书记刘永红对记者说,依托这一模式,川渝合作生物医药城建立起了集药品质检研发、小试研究、中试放大生产全链条为一体的创新药物孵化中心,帮助企业拉快新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进度条”。

执棋落子

“圈”出生物医药产业的新未来

伴随四川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成果竞相涌现,越来越多的创新医药产品开始踏上出海征程。

2022年,科伦博泰生物就ADC(抗体偶联药物)在研药物与默沙东达成三笔重大授权合作,总金额达118亿美元,高居全球医药行业合作授权交易榜首;

2023年,康诺亚就其首创药CMG901与阿斯利康签订12亿美元全球独家许可协议,成为首个在中国及美国均取得临床研究申请批准的靶向Claudin 18.2的全新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偶联药物;

同年12月,百利天恒研发的ADC药物BL-B01D1海外授权给百时美施贵宝,潜在交易总额最高可达84亿美元,一举刷新了全球ADC单药交易总价纪录……

“我们的创新药、原料药产品正逐步得到海外认可。”夏德志说,截至目前,四川省创新药授权潜在交易总金额超200亿美元。

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发展“一体化”。从打基础、寻突破,到攻坚克难、共享成果,四川生物医药协同发展的“棋局”仍在不断延展。

打开四川省地图,可以直观地体会到,四川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每一处“落子”的深意。

位于成都中心城区西南板块的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成都高新区党群工作部供图

位于成都中心城区西南板块的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成都高新区党群工作部供图

——在成都平原经济区,主要建设生物医药先进制造基地,打造高水平医疗中心和医学创新中心。

——在川南经济区,建设医用卫生应急产业基地、区域医药物流中心,打造医疗卫生服务高地。

——在川东北经济区,建设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道地药材种植基地、大健康产品生产基地,打造秦巴山区智慧康养基地、省级区域医学中心。

——在攀西经济区,建设康复辅助器具生产基地,打造康养旅游基地和民族特色康养服务示范基地。

——在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民族药产业集聚区、高原健康氧示范区,发展远程医疗和智慧医院。

从一个个创新中心、产业园区、种植基地“圈”起,四川省因地制宜,基本形成了以成都平原经济区为核心、五区协同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格局。通过持续推进生物医药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立足园区、赋能成都、辐射西南、影响全国、走向世界,“链”接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新未来。

“生物医药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窗口期,包括银发经济、康养经济,都与医药健康密切相关。”夏德志介绍,当前,四川正在加速形成以创新为原动力、以优质药械制造为核心,以特色和智慧健康产品及服务为外延的产业体系。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在四川,生物医药产业的“磁吸”效应仍在不断汇聚,创新产业与人才制度优势持续释放。随着越来越多的技术壁垒、医学难题被攻克,在这片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巴蜀大地上,将会诞生出更多“蜀乡智慧”与“蜀乡药方”。(张玉珂、高雷、薛育建、杨迪、王天乐、郝帅、李平、王波、郭莹、王凡)

编辑:唐培林 发布时间:2024-08-15
往期回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