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4年,我市全面促进城乡发展共兴共荣:中心城区更新焕颜,县域城镇扩能提质,和美乡村形神兼备,城乡基础不断夯实。2025年,将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绘就宜居宜业美丽画卷。两会期间,代表委员聚焦城乡融合发展主题踊跃发言,纷纷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
资料图
“‘村村通’‘户户通’工程让村民出行更加便捷,农村客运班车走村入户,为广大农民工作、生活、出行带来了方便,也拓宽了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渠道。此外,随着宽带和4G、5G信号全面覆盖,为农村的经济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网络支持,城乡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谈起过去一年广安城乡融合发展新变化,市人大代表王小龙感慨颇深。
当前,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王小龙看来,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水平与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为此,王小龙建议,进一步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提升农村偏远地区道路和水、电、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打通城乡发展“最后一公里”。
“此外,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也至关重要。”王小龙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医疗、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通过更多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和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城乡进一步融合发展。
市政协委员马光明认为,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城乡融合、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市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如何以农村产业融合助力城乡融合发展?马光明建议,强化农业产业链延伸与创新,通过引进深加工技术,提升农村经济活力。同时,大力发展农业新业态,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推动智慧农业发展;拓展农业生态、文化、旅游等多功能属性,打造更多集农事体验、红色教育、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资料图
城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有利于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为此,马光明建议,加强城乡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在城乡接合部或交通便利的乡村地区,设立城乡产业协同合作园区,完善从农产品采摘、加工、包装,到销售、配送的全链条服务,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推动产学研用合作,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在广安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要以人才振兴为重要抓手,助推城乡融合发展。”市政协委员李茂霞在日常调研中发现,通过选优“领头雁”、育好带头人、扶好创业人,广安近年来涌现了一批技术精湛、带动性强的基层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然而,城乡发展不均衡、人才流失、农村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制约了城乡进一步融合发展。
为此,李茂霞建议,大力培育“创新型”人才,面向数字农业新蓝海、文旅融合新战场、直播助农新阵地,培养一大批敢于创新、善于创业的乡村振兴“智囊团”。同时,提供优质保障政策,如人才住房、子女教育和医疗服务等,为“创新型”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其次,李茂霞建议大力培育“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提升乡村建设和治理水平。“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等职业教育新模式,培养懂技术、能实操的乡村振兴人才,推动农业现代化;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和‘两委’带头人,完善乡村治理网络,进一步促进我市城乡融合发展。”李茂霞说。(全媒体记者 王珂宇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