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怎样的“神剧”?——创广安有史以来剧目演出票房最高,上座率达90%。
这是一台怎样的演出?——1979年首演至今,先后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4000余场,观众超500万人次,被誉为“中国舞剧的里程碑”。
4月26日晚,甘肃省歌舞剧院携经典舞剧《丝路花雨》在广安大剧院上演。悠远驼铃声中,观众穿越千年丝路,沉浸于这场“活的敦煌壁画”艺术盛宴。
大幕轻启 千年敦煌跃然眼前
当晚7时半,随着三声编钟清响掠过剧场,灯光渐次暗下,曼妙深沉的古乐声中,舞剧《丝路花雨》大幕轻启,一个发生在盛唐时期古丝绸之路上的故事缓缓铺陈。
《丝路花雨》的故事围绕“英娘”和“神笔张”展开。
在商旅往来的丝绸之路上,波斯商人伊努斯在旅途中遭遇沙尘暴的袭击。幸运的是,伊努斯得到了敦煌老画工神笔张及其女儿英娘的救助。
随后的剧情中,英娘被强抢为舞伎。伊努斯挺身而出解救英娘,三人随之一同踏上了充满艰险与温情的丝路之旅……
“看!那是千手观音!”“天啊,霓裳羽衣舞太美了!”这场演出堪称舞蹈的狂欢盛宴。古典舞的婉约、民族舞的奔放,中国、印度、波斯、土耳其的风情在舞台上激烈碰撞,交织成一幅色彩斑斓的丝路长卷。
演出过程中,观众的惊叹声此起彼伏。当英娘以“反弹琵琶”的经典姿态亮相时,整个剧院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演员们完美复刻了莫高窟112窟壁画中的舞姿,将琵琶置于身后,边弹奏边舞蹈。那灵动的身影,好似莫高窟壁画突然有了生命。现场观众瞬间被这震撼的美击中,屏息凝神间,连心跳都与乐声同频。
谢幕时,神笔张、英娘、伊努斯、强人窦虎四位演员分别进行的“小翻接后飞”“反弹琵琶转”“挂圈旁腿转”“扫堂探海转”等高难度舞蹈动作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这一刻,观众席上的人们不约而同地站起身来,高举手机记录这震撼瞬间,闪光灯频繁在观众席间闪烁。
情感共鸣 观众沉醉不愿离场
“演出很好看!就是太短了,根本不过瘾。”
“太短了!能不能加演一场……”演出结束,“不过瘾”是现场不少观众的共同感受。这些“抱怨”,却也是最动人的褒奖。
除了意犹未尽的感慨,演出在观众心中激起的,还有对丝路文化与敦煌艺术的赞叹。
市民张丽感慨道:“我和朋友慕名而来,虽然之前对《丝路花雨》有所了解,但现场观看还是第一次。舞剧的剧情感人至深,舞蹈更是优美绝伦,尤其是英娘的舞蹈,美得令人心醉。这场演出让我对丝绸之路和敦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心灵也仿佛接受了一次洗礼。”
这场演出还让许多观众萌生了学习舞蹈艺术的想法。广安区富源小学六年级学生周楷兴奋地对同伴说:“我太喜欢这段表演了,英娘跳舞时就像从壁画里飞出来的仙女!我真想学习这种舞蹈,以后也要穿上漂亮的汉服,在舞台上跳出敦煌的故事!”
同样沉浸在演出魅力中的,还有退休职工王代永。“两个小时的演出转眼就结束了,精美的服饰、动人的音乐让我意犹未尽。”他语气中满是遗憾。谈及神笔张守护壁画的情节,他联想到广安的文化遗产:“这些历史瑰宝需要用心传承,希望多些这样的演出,让更多人感受文化魅力。”
除此之外,演出还激发了观众对敦煌文化进一步探索的热情。文创展台前,大学生林浩买了敦煌元素书签,在带来的壁画图册上记满舞台与壁画的对照笔记,他说特别想去敦煌看看。
散场后,剧场内外依然热闹非凡,有人在海报前拍照留念,有人耐心地给孩子讲“丝绸之路”路线。对于文化爱好者来说,《丝路花雨》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更是让他们赞叹不已。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在《丝路花雨》的舞台上看到了传统文化‘活起来’的密码。”市文化馆职工贾海波表示,“敦煌壁画通过舞蹈焕发新生,给我们广安文艺工作者提了个醒 —— 巴文化、红色文化同样可以用更鲜活的形式走进大众。”
文化盛宴 精心创排呈现完美效果
《丝路花雨》在广安的成功演出绝非偶然。
“其动人之处首先在于对历史细节的精准考据与艺术复现。”该剧道具师白永儒介绍,剧中神笔张在洞窟中“沥粉贴金”的作画场景,如实还原了古代画工的精湛技艺;英娘与波斯商人共舞的互动,将丝路贸易中的文化交融具象化;甚至市集上的“西瓜”“葡萄酒”等道具,都能在敦煌文献与唐代诗词中找到考据源头。
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像一块块拼图,悄然拼出了盛唐丝路的繁华肌理。
为何甘肃省歌舞剧院选择将这台承载敦煌文化精髓的经典舞剧带到千里之外的广安?答案藏在两地文化的深层共鸣中。
“广安虽地处西南,却是邓小平同志的故乡,而敦煌是陆上丝路的重要枢纽,两地都在诠释着‘开放、交流、互鉴’的精神。”甘肃省歌舞剧院舞蹈团团长香郁在采访中表示,“我们想让丝路故事不仅在西北回响,更在西南大地激起波澜,让‘一带一路’的文化纽带连接更多角落。”
而观众的热情,也早已为这场成功演出埋下伏笔。演出前一周,1500 余张门票全部售罄。不少观众从重庆、南充等地专程赶来,甚至带着敦煌壁画图册对照观看,这份对传统文化的赤诚热爱,成为剧组跨越山海的动力。
更值得称道的是,舞剧还在传统基础上大胆创新。
“这次广安演出,我们选择使用LED屏进行舞美呈现,这与我们赴韩国等地所使用的方式是一样的。”白永儒介绍,2008年,《丝路花雨》进行过一次重要改版,在保持剧情不变、人物不变、敦煌舞风格不变的前提下,最大改变是音乐采用交响乐的形式,并提升舞美,包括现代灯光设备的运用,演员服饰的重新制作等。
这种创新表达,不仅让广安观众领略到敦煌文化的魅力,更让两地在“传统与现代对话”的艺术语境中达成情感共振。
为了将这场文化盛宴完美呈现在广安观众眼前,演员们也都在默默下功夫。
此前,《丝路花雨》已连续进行了30多天巡演。剧中强人窦虎扮演者申浩田,因连续巡演旧伤复发,但谢幕时仍坚持完成了高难度的“扫堂探海转”。“广安观众这么热情,我们必须把‘硬功夫’亮出来。”
英娘的扮演者席佳丽一直在反复打磨“反弹琵琶”的手部定型,神笔张的扮演者孙少东则利用休息时间细心琢磨“跪地作画”的膝部控制 —— “观众带着期待的眼神看着呢,不敢马虎。”孙少东说。
谈及对广安的初印象,席佳丽边调整头饰边说:“参观小平故里时,我注意到展厅里改革开放的时间线与《丝路花雨》1979年首演至今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奇妙的呼应。”
席佳丽说:“当年《丝路花雨》被称为‘改革开放的报春鸟’,如今我们带着它走进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家乡,感觉特别有意义。因为在这里,我们不仅是在表演一部经典舞剧,更是在用艺术的方式,向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