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中践行使命与担当——以师者之心 赴振兴之约

来源:广安新闻网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更以“城乡融合、强村富民”为核心,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截至2024年底,全国累计选派超300万名驻村干部奔赴乡村,他们中有教师、医生、工程师等,带着不同职业底色成为“新村民”,我便是其中一员。

曾经,我的人生围绕黑板与粉笔;如今,我的足迹遍布乡村田野。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我带着“教育者”的初心投身新战场。这不仅是职业身份的转换,更是责任的升级。从“教书育人”到“兴村富民”,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为人民谋幸福”的赤子情怀;从“三尺讲台育桃李”到“田间地头谋振兴”,变的是工作场景,不变的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我们带着知识、技术和资源下沉,就是要让“人才振兴”成为乡村发展的源头活水。

image.png

初到鸣钟镇小寨村,国道350转角的果树长廊美不胜收,而更动人的,是这里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同频共振的生动实践。如今的小寨村,已成为乡村振兴“样板间”,其经验背后,是对政策的精准落地。

文旅融合:激活乡愁的时代价值

深度挖掘农业多功能性,是落实“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的生动实践。小寨村打造“研学+休闲+文化”产业链,将独龙寨研学基地、寨莱酒馆、月亮弯弯农家乐等串珠成链,不仅让乡村旅游收入占村集体经济比重提升至35%,更让村民从“土地耕种者”转变为“旅游服务者”,这是“文旅融合发展”政策在基层的鲜活案例。

环境整治:绘就生态宜居新图景

推进“连二院子”改造、硬化道路,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024年,小寨村完成五类农房改造,安装太阳能路灯200余盏,“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成效显著。今年争取到的40盏路灯,虽数量有限,却照亮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逻辑。那场“移动发廊”义剪活动,100多位村民的笑容,正是“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的最佳注脚。

文明铸魂:涵养文明乡风润民心

创新推行“家和、院净、室洁、人美”评比,本质上是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微观实践。通过积分制激发村民参与,以“最美庭院”创建凝聚共识,让“垃圾不落地”成为自觉行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注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层探索。当55岁的周大哥主动申请担任保洁队义务监督员时,“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效能正在显现。

示范引领:打造可复制的振兴经验

小寨村建立“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形成的农房改造“小寨标准”、集体经济“飞地抱团”等经验,已被纳入全县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库。基层党组织强起来,乡村振兴才能跑出加速度。在走村入户中,更能深切体会到乡村振兴不是抽象的政策,而是具体到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的民生温度。照顾精神障碍的村民,是践行“弱有所扶、难有所帮”的社会保障政策;落实“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部署,为留守儿童捐赠物资、义务辅导,是延续“教育帮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使命。群众的一句“比吃糖还甜”,道尽了对政策惠民的真切感受。

今年1月的文艺汇演,看似普通,实则是“文化振兴赋能乡村发展”的创新探索。市文联艺术家驻村创作,将本土非遗“独龙寨山歌”搬上舞台,践行了“保护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政策。2023年以来,小寨村吸引30万余名游客,带动集体经济增收百万余元,实现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村民登上电视的自豪,更提振了“文化自信”的精气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传承发展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image.png

站在新起点,需牢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目标,把“微服务”做成“大文章”。要当好“民生服务员”,建立“移动发廊”“爱心助学”等常态化机制,让政策红利精准灌溉到每个家庭;做好“资源链接者”,对接“万企兴万村”行动,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建设;成为“幸福传递者”,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尺,让每个民生细节都闪耀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光芒。

驻村工作让我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是“国之大者”与“民之小事”的结合体。它需要我们胸怀“两个大局”,更需要我们弯下腰、沉下心,用教师的耐心倾听诉求,用教育者的智慧破解难题,用共产党员的担当勇挑重担。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胸中怀有多少担当,乡村就点燃多少希望。让我们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做乡村振兴路上的“三水干部”——流汗水的实干者、吃苦水的担当者、带露水的追梦人,用实际行动为党旗增辉、为乡村添彩。(龙凤)

编辑:滕云 发布时间:2025-07-19
往期回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