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三文鱼的“极速航程”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成都10月3日电 题:一条三文鱼的“极速航程”

新华社记者卢宥伊、胡旭

在北极圈深海中,一条三文鱼从冰冷的海水里被捕起。仅三四十个小时后,它就将抵达一座没有海的城市——四川成都,然后被切成片状,蘸着芥末,端上餐桌。这样的新鲜速度,正在改变着人们对内陆城市的饮食想象。

这条三文鱼前往中国的第一站,是比利时布鲁塞尔机场。来自挪威、英国、冰岛等地的冰鲜三文鱼在此被集中装机,统一搭乘冷链航班飞往中国。随着飞机降落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一场跨越数万里的“冷链接力”顺利完成。

在这里,成都海关的工作人员已在等候。基于“鲜活易腐农食产品绿色通道”,货物实现“7×24小时”通关:即到即查、即查即放;从航班落地到提离货物,平均只需2到3小时。随后,鱼被送往约5公里外的东航冷链西部生鲜港。刀光闪动间,它们被切割、分装、冷链再分拨,向市民的餐桌“疾驰”而去。

9月30日,成都海关关员在天府国际机场查验进口三文鱼。新华社发(邓茗芳 摄)

成都是中国西部的内陆省会城市,但却在三文鱼的“进口江湖”里占据一席之地。曾经,进口三文鱼到达中国内陆往往需要数日,如今只需48小时——最快甚至36小时。

成都市口岸物流办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经成都航空口岸进口的三文鱼超过1万吨,同比增长超过3倍。四川口岸进口三文鱼规模已连续多年跻身全国前列。

“我们平均每月从成都航空口岸进口的三文鱼超过560吨,其中九成以上在成都中转,再分拨到全国主要城市。”东航冷链西部生鲜港项目经理张栋栋介绍。

在张栋栋看来,成都不仅是蓬勃的消费市场,更有冷链和通关的全链条配套。“这里形成了‘贸易+空运+加工+分拨’的生态圈。”他说。

9月于成都举办的“2025年四川省打造进口三文鱼集散中心推介活动”上,挪威海产局中国区总监毕思明说:“成都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三文鱼市场。”一句话道出了全球海产版图的微妙变化。

挪威是全球三文鱼主要生产国,预计2025年该国生产三文鱼166万吨,占全球总量的54%。2025年上半年,中国三文鱼进口量同比增长39%,截至今年8月已成为挪威海产的第三大出口市场,但三文鱼的人均消费量只有0.9千克。这意味着中国市场还远未被“喂饱”,潜力巨大。

正因如此,智利、澳大利亚、北欧多国等处的渔场把目光投向成都——这座不靠海的城市,因双国际机场和冷链集散能力,正成为三文鱼进入中国的“新大门”。

在成都空港国际会议中心,此前的推介活动上,企业签下超10亿元订单、“挪威无抗三文鱼中国首发”、“三文鱼美食地图”发布……一个个环节折射出全球供应链正在重新绘制“航线”、把冰冷海水里的鱼送上亚洲内陆餐桌。

今年3月,北京水产集团在成都投建的加工中心开业,日产能超过10吨。“西部市场潜力很大,我们计划今年三文鱼货值突破5亿元。”首农供应链科技(成都)有限公司副总马小刚表示。

今年四川两会期间,“持续扩大优质消费品进口,打造三文鱼、榴莲等特色单品全国集散中心”被写入《2025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为相关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成都被称为“世界美食之都”。当三文鱼进入川菜体系,便有了新的味道。推介活动上,川菜厨师们推出了“二荆条辣椒三文鱼卷”“双流草莓三文鱼冻”等创意菜。有业界人士认为,未来“川味三文鱼”或将成为新的IP,进口食材与地方饮食文化加速融合。

四川省商务厅介绍,为加快打造进口三文鱼集散中心,四川正不断延展产业链条:目前已建成8个三文鱼美食文化推广基地、2个加工中心,发展熏烤、罐头、调味酱等深加工产品,预计将大幅提升三文鱼的附加值。

据成都海关统计,今年前8个月,四川货物贸易进出口6832亿元,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消费品进口同比增长7.8%,冰鲜三文鱼进口同比增长17%。这背后,是成都加快建设的“5小时亚太空中货运圈”和“11小时亚欧空中货运走廊”。

在成都,三文鱼的旅程并不止于“鲜”。未来,当更多“深海来客”汇入川菜的烟火气,三文鱼会在餐桌上向人们“讲述”着一座内陆城市在全球化浪潮中找到“新航道”的故事。

编辑:肖慧芳 发布时间:2025-10-13
往期回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