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演员在表演变脸。
来自塞尔维亚的艺术家正在展示银饰制作工艺。
核心阅读
当“世界风”遇上“中国韵”,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汇;当古老非遗走进生活,传统与现代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当传统元素融入文创产品,非遗技艺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跨界与混搭,成了本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的关键词。
“传承多彩文化 创享美好生活”。丰富多彩的展演项目,展示了非遗技艺的传统之美,也彰显着非遗传承者求新求变的勇气和智慧。
明快活泼的羌族沙朗舞、激越雄健的兰州太平鼓、气势恢弘的泸州雨坛彩龙……以“传承多彩文化 创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下简称非遗节)22日落下帷幕。
本届非遗节上,来自86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1100余个非遗项目同台展示,5600余名代表共襄盛会,国际展览、国际论坛、国际竞技、国际展演和互动体验等活动,令人目不暇接。
“世界风”遇上“中国韵”,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汇;古老非遗走进生活,传统与现代碰撞出奇妙的火花;拉弦、弹拨、吹奏、打击等多民族传统乐器轮番登场,奏响了和谐动听的华美乐章……跨界与混搭,成为本届非遗节的关键词。
艺术交流
汇聚东西方的文化元素
剪纸艺术传递着历史与人情、生活与审美、抒情与娱乐,非遗节上,剪纸成为来自不同国家艺术家的共同语言。一组丹麦剪纸与中国剪纸形成对比,北欧神话与中国传说交相辉映,丹麦技艺与中国手工相得益彰。
其中,丹麦艺术家比特·维乐的作品《七个龙蛋》有着繁复的“剪辑”和精密的构图,生命之树、飞鸟、鱼、猫头鹰等意象点缀其间;高密剪纸传承人李金波创作的《八仙过海》,则将传统手工艺和数字化体验相结合,令神话人物呈现新样态。“‘龙’是将中国和丹麦联结起来的神话形象,对中国和斯堪的纳维亚的艺术和手工艺都有重要影响。”比特·维乐认为,交流对话是关键,能够让双方发现并欣赏彼此的共通之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并接受彼此的差异。
另一展区,一场名为“新山海经——中法传统手工艺合作项目”的国际手工艺展颇为吸睛。法国的玻璃吹制师、蜡艺师、高定刺绣师和中国的蜀绣、漆器、竹编非遗传承人共同完成艺术作品,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为了完成合作,法国艺术家埃瑞克费了不少功夫。今年9月,他带着在法国征集的半成品作品来到成都,访遍漆艺、银花丝制作技艺等9个非遗项目,与11位非遗传承人切磋交流。在郫都区蜀绣公园,埃瑞克见到了蜀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冯桂英,法国传统工艺制成的墙纸被添上了蜀绣的孔雀羽毛修饰。在古城竹鸟笼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明文的工作室里,两位艺术家对着一个玻璃制品,反复斟酌艺术合作的最佳方案,最终选择了用一根竹条,将鸟笼的底座和玻璃圆盘串联。埃瑞克觉得古城竹鸟笼复杂精美,王明文则说法国的玻璃制品时尚雅致,具有浪漫气息。
“看到中国的工艺大师都非常热情地参与到本次项目中来,将自己的非遗技艺进行不断尝试,并完美地融入作品,我感到十分荣幸。”埃瑞克说,最让他感到开心的就是看到中法两国的艺术家充满活力,为了创造美的事物,即使遇到困难,也互相适应、互相理解、互相融合,最终创造出世界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每个作品都是一式两套,一套留在中国,一套带回法国。”
效益转化
文创产品获得市场青睐
熊猫造型的“萌萌哒”飘逸杯,以彭州白瓷为原料展现国宝形象。非遗节现场,这款文创产品前人头攒动。
将象征古蜀文明的太阳神鸟金饰和黄金面具融合形成文创产品——金沙面具杯和芙蓉品茗杯一经亮相,很快被抢购一空。
彝族刺绣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两款以彝族经典羊角纹为灵感进行设计、寓意吉祥如意的卫衣成了非遗节上的潮流单品……
加快非遗成果转化,展现非遗“跨界”新场景。如今,越来越多基于非遗的文化符号通过创意设计与艺术授权,实现了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源的转化,激励着非遗传承人、设计师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表达。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华珍根据藏羌地区的传统故事和藏羌织绣传统纹样,创作了大量精美的织绣艺术作品,再以版权授权的方式与国际品牌进行合作。国际知名的咖啡、化妆品品牌将藏羌文化融入其中,设计出蕴含中国非遗元素的咖啡杯、化妆品包装。这些非遗授权合作在提升藏羌织绣知名度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后续制作订单,为绣娘们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工作机会。
攀枝花“新山傈僳族织绣”展区的相关负责人认为,非遗传承与发展不仅使得大批留守乡村的妇女实现了就业、创业,而且也让她们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致富梦。“指尖经济”和“闲暇经济”,让越来越多的人通过非遗实现了自身价值,使得非遗技艺转化成了经济效益。
赏玩结合
演出之外还有互动项目
本届非遗节除了在成都设立的18个主题分会场外,还将分会场开到四川其他城市。作为南充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北大木偶自然不能缺席。
“今年是我们首次在家乡参加非遗节的演出,我们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可以让家乡的父老乡亲,尤其是年轻观众更加了解川北大木偶。”17日上午,刚刚完成南充分会场的演出,四川省大木偶剧院院长唐国良紧锣密鼓地安排起接下来进校园、社区的演出计划。他自豪地说,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闭幕式演出的“北京八分钟”上,川北大木偶与中国大熊猫完美结合,一登台便惊艳全场,也由此走向了世界。一年多来,他们平均每个月都要出国演出两三次。
不止有演出,旁边的展位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排中型木偶,人物造型惟妙惟肖,神情形态可爱萌趣。“这儿的木偶不仅好看,还能自己动手操作,孩子一边玩,一边就能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市民唐婷带着3岁多的女儿看完演出,还没离开就被展位上的木偶吸引,摆弄了起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在本届非遗节上,既有非遗技艺的传统之美,也展现了非遗传承人们不断求新、创享美好的勇气和智慧,他们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守护并传承非遗,留住这些民族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