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

来源:广安新闻网
(原标题:我和我的祖国)

■潘海帆(广安)

新中国20岁的时候,我出生在她的腹地天府之国。关于童年的记忆,春天是饥饿,外界的链接是广播,上学学的第一个句子是:“热爱祖国”。听我们50多岁的留着齐耳短发的女老师庄重虔诚地读她,第一次感到了祖国的神圣。

后来,学习了历代描写家国情怀的名篇,听清华白发苍苍的一代学子唱《我和我的祖国》,我也曾热泪盈眶,从不怀疑自己深爱着祖国,直到有一次,我看了一部抗日谍战片,入戏很深,突然叩问自己,如果面临生命、至亲的人生命和祖国的安危利益中抉择,我该何去何从?好些人都能临危不惧面对自己的生死,却不能面对自己的至亲遭受威胁,痛苦地背叛自己的祖国,苟且偷生。

“为什么我的眼里总是浸满泪水/因为我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初中读过艾青的诗句,开始在我心间久久激荡不能平息的是在我走出四川之后。

我曾攀越过壮丽奇险的华山,策马扬鞭奔驰过内蒙辽阔的大草原,徜徉过绚丽浪漫如梦如幻的蜈支洲岛,有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游览过风光旖丽的长江山峡,瞻仰过冯玉祥将军的“还我河山”题词,游走过曾血流成河的古都南京,但真正让祖国化入我血脉的是那些苍凉贫瘠,历经沧桑的土地,尤其是我去过的这三个地方,没齿难忘!

2015年2月,我独自一人踏上厦门的鼓浪屿,那座1.91平方公里的岛屿上,曾经有13个国家在这里建立领事馆,有不同国家风格的别墅楼阁,最戳痛作为一名律师我的是“百年鼓浪屿”博物馆展出的两张照片:一张是侵华战火燃及厦门时,衣衫褴褛的百姓从海上群涌扑腾着奔向鼓浪屿寻求庇护;一张照片是外国洋人在鼓浪屿审案的场景:高高的审判席上,坐着三位西洋人和一位做翻译的中国人,台下跪着两位留着长辫子的中国人,他们的两旁威武地站着十来位全副武装的西洋人。今天,我们早已独立,但是这些曾被人欺凌宰割的印记仍让人非常难受,不禁想起那位天才少年——孔融不足10岁的幼子预言:“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2016年9月,我去兰州参加西部律师论坛,第一次去廊西。飞机在兰州上空下降时,机窗外,满眼是寸草不生,瓦灰瓦灰,像翻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口大铁锅,这就是未曾见过的“戈壁”。触目惊心,眼泪都被逼出来了!我以为是自己少见多怪,矫情。一下机,我听到同行的邹树彬律师发自肺腑感叹,他居然有着和我完全一样的感受!在兰州会议期间,我们吃丰盛的自助餐,小心翼翼,粮食和蔬菜变得格外珍贵,不可辜负。

论坛结束后,我们几位四川的律师相约游敦煌、嘉峪关。时值世界文博会在兰州召开接近尾声,敦煌灿烂的文化被现代科技演绎得美轮美奂,球形影院观看敦煌壁画,观看张艺谋导演的大型敦煌情景剧《又见敦煌》,敦煌的近代史与祖国的命运一样,也是一部遭西方列强侵略的屈辱史、抗争和自救史。然后去了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和嘉峪关,这些经典景点不乏著述解读,在此一一略过。值得一提的是去嘉峪关外长城第一墩,即长城西起的第一座烽火台,导游最后才推荐的景点。因为乘返程飞机时间关系,又是新开发的小景点,我们一行七人为去与不去两种意见争执起来。经内江律协的李强会长强烈地一再坚持,我们才前去。一下车,西下的太阳显得浑浊,风夹着黄沙打得脸生疼,睁不开眼,衣服、头发在风中狂舞,我们几个女子赶紧用围巾裹了头。我们退着身子或者侧着身子走向长城第一墩。这昔日的第一座烽火台,现在只剩下台基,所以叫“墩”。问导游:“这就是传说中的沙尘暴吗?”“不是,这是我们这里正常的天气,真正的沙尘暴是你出门忘了关窗子,回家就在沙子里挖东西。我们这里就这样,干,风沙大,种一棵树,比养一个孩子还难!这些年还是花大力气种了一些树。我们吃的菜和粮食都是外地提供的。”导游淡定地回答。这风沙之地仍是他们热爱的不离不弃的,世世代代坚守的家乡。谈话间,我们看见立在第一墩旁的西路军将领魏传统书写的“长城第一墩”石碑。同行的一位律师指着石碑说:“他是我们四川达州的一位高级将领,我祖上曾是他的部下,和他关系还好,不过我祖上后来降了,就没有往来。”他说这话的时候,前部分兴致勃勃,声音硬朗,说到后面不好意思悻悻地笑了笑。我们跟着尴尬地呵呵笑了笑,来到第一墩旁边的观景台。脚下是长城外面高高的崖,崖下面是黑色的小河,其实看起就是一条小溪。河对面是电影《新龙门客栈》的拍摄基地,抬眼望去,太阳下面的空中,除了沙,就是风,没有一点绿色,黑白二山在面前绵延,近处的是黑山(戈壁),远处的是白山(雪山)。那一刻,我看见一幅幅艰苦卓绝的画面,看见第一墩上历朝历代整年整月整日整夜挺立在朔风中戍边的将士和滚滚烽烟;看见金戈铁马奔驰而来,腾起漫天黄沙,听见两军厮杀的声音;我看见了将领魏传统带领的西路军先遣骑兵大队,吃树皮,吃冰雪,喝自己的尿,将士们在廊西牺牲、打散、被俘。一些悲壮的句子奔涌而来:“铁马冰河入梦来”“此头须向国门悬”“壮士饥餐胡虏肉”……我突然觉得脚下这贫瘠的土地满是热血和骨肉,不禁热泪奔涌。“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就在离这里不远的地方,现在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青少年开放。”导游的介绍打断了我的联想,呵呵,真好!日新月异,人造卫星代替了昔日的烽火台!

2018年11月,我有幸参加四川省委统战部组织的培训,先去人民大学,后去延安学习。在北京听了一些名师讲课,聆听国际风云变化,参观国家博物馆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成果展。祖国和平安定的四十年大发展让人欢欣鼓舞。

然后,我们去延安干部学院,住在条件非常舒适的酒店,白天带着小凳子坐在凤凰山麓下,当年中央机关驻扎的地方现场上课,晚上在温暖的教室里学唱歌。干裂的黄土高坡上,凛冽的西北风中,那些耳熟能详,平常听腻了的歌曲,我们的音乐老师和年轻的带队女老师唱起来是那么的截然不同,她们把家乡的陕北民歌演唱得清澈、温婉多情,把革命老歌唱得让人耳目一新,清越高亢、热情奔放,精气神韵味十足,感觉到人性的淳正,生活的火热和美好。白天坐在土坝上听课,初冬北风刺骨,我们穿着厚厚的毛衣和羽绒服仿佛没有穿一样,据说延安最冷的时候气温可以达到零下30-40摄氏度。听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解延安精神,讲白求恩的生平,讲毛泽东主席的《为人民服务》,感人肺腑,听得我们热泪盈盈。参观毛泽东等领导人住过的窑洞,在窑洞的书桌上,有一把长边有缺的用来压纸的铁尺。据说窑洞憋闷,让人昏昏欲睡,主席当年犯困时,就用左手握一握冰冷的铁尺,让自己清醒继续坚持写作,完成了《论持久战》等名篇。杨家坪的机要室墙上,毛主席写的“要写正楷字,标点符号要占一格”历历在目,还有他在张思德的追掉会上穿着膝盖上打有补丁的裤子自信从容洋洋洒洒的演讲《为人民服务》的照片,周总理兴高采烈参加纺纱比赛的照片等等,再现了共产党人领导人民满腔热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步一步开创新中国,完成了从无到有,从不规范到规范,从贫弱挨打到走向富强!

陕北延安,我们深切地感受在贫瘠的土地上,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共产党人创建的“延安精神”,她涤荡人的灵魂,催人奋进!今天,仍可用她来齐家、治国、平天下!

无论贫瘠与富饶,每一寸国土都因一代代先辈鲜血的滋养,灵魂的浇铸与捍卫,而“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经历了屈辱、抗争和守护、创建。新中国70华诞之际,抚今追昔,心潮澎湃,千言万语,我只愿我的祖国民主富强,我和我的子孙永远与祖国血脉相连,同呼吸共命运!


编辑:龙治伟 发布时间:2019-12-05
往期回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