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19年,在四川打赢脱贫攻坚战进程中,极不平凡。
空间上看,2019年计划摘帽31个县,分布在四大片区,为历年最多;时间上看,2019年,四川计划实现藏区贫困县全部摘帽,凉山也将首次有贫困县摘帽。面对深贫堡垒,四川发起总攻!
这一年,越来越多的扶贫产品,贴上“四川扶贫”公益性集体商标,上展会、进机关、入商超……
这一年,26万排查人员走村入户,查看“两不愁三保障”落实情况,用脚步丈量老乡与小康之间的距离。
这一年,从建房修路到移风易俗,从控辍保学到禁毒防艾,凉山正书写“脱贫奔小康”新的伟大史诗。
这一年,有些帮扶干部永远离开了我们,李军、袁剑、冯辉……他们是倒在战场上的扶贫英雄,值得永远被铭记。
巴山蜀水间,旧貌换新颜。
2019年已悄然而去,此时此刻,建筑工地上的忙碌身影、产业园里的机器轰鸣声、农民夜校的沙沙笔记声……正汇聚成四川奋力奔康的交响曲:我们,大步走进2020年!
新部署
解决孩子户口问题 大排查让娃娃“重生”
【攻坚部署】
四川在全国率先开展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大排查,并要求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大排查从2019年6月开始,集中3个月时间,共抽派26万人,按县级自查、市级抽查、省级核查(第三方核查、媒体暗访)三个阶段,运用“一进二看三算四核五填六评七签”七步排查法,对全省161个有扶贫任务的县市区、11501个贫困村、32790个非贫困村开展排查。
【攻坚故事】
川报观察记者 侯冲
“户口上起了,医保买起了,现在娃娃啥子都有了!”2019年12月27日,秦巴山深处的旺苍县水磨乡火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何道平看着院坝里玩耍的儿子何俊,脸上乐开了花。
2018年7月之前,何俊还一直是何道平的“心病”。
何俊并非何道平亲生。2017年冬天,何道平骑摩托车从县城回家,在乡道一处僻静拐角,发现了一个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婴儿。担心孩子被冻坏,何道平将他背回了家。“这是天赐的礼物。”他说,因为自己与爱人一直没有生育儿女,夫妻俩便决定收养这个婴儿,取名“何俊”。
然而收养何俊不久,何道平便碰到了难事。何俊身上没有出生医学证明,这导致何道平没法为他上户口。上不了户口,没有身份证,也就买不了医疗保险。“别个带娃娃看病,能报销,我只能支付全部费用。”何道平无奈地说。
由于何道平一年大多数时间在外打工,再加上何俊年龄尚小,给孩子上户口的事情就一拖再拖。
转机发生在2018年7月15日。“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工作人员昝宗翰、唐寿举来到何道平家。昝宗翰回忆,排查时,他们发现户口本上并没有“何俊”的名字。随后,他们在系统中查询,同样没有找到何俊,证明这个娃娃是黑户。
当晚,昝宗翰便将这个问题反馈给火花村,要求村党支部书记冯德勇立即着手整改。但想解决何俊的黑户问题,远比他们想象得难。
“这其实是两个问题。”冯德勇说,一个是何俊的户口问题,另一个是何道平收养合法性的问题。为此,他带着何道平先后去了乡镇派出所、县民政局等,对方告知他们,需要先在报纸上进行公告。公告期两个月,这期间如果没人认养何俊的话,才能办理户口和正常的收养手续。
2019年9月16日,公告期结束后,何俊的户口也办了下来,正式成为何道平夫妻合法养子。“有了户口,也给孩子买了医保,上学、看病都不愁了。”何道平欣慰地说。
何俊的身份证显示,出生日期是“0916”。冯德勇说,上户口那天,何道平问他孩子生日选哪天合适,他建议就用户口办下来的日子,“是‘两不愁三保障’大排查,让娃娃‘重生’。”
由四川省交投集团启动的“四川扶贫产品进高速(服务区)”项目,打造“服务区+扶贫”的运营模式,已经取得很好效果。图为雅西高速公路与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共同开辟的荥经服务区扶贫专柜。 张国防 摄(视觉四川)
新探索
印上“四川扶贫”标识 凉山苦荞卖得更俏了
【攻坚部署】
2019年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公布12件“四川扶贫”集体商标的“注册公示”,标志着“四川扶贫”集体商标被核准注册,商标专用权受法律保护。截至2018年12月13日,已有21个市州1817家企业(含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4124个产品通过审核使用“四川扶贫”商标。其中,88个贫困县审核通过1155个企业,用标产品数达2705个。□本报记者 寇敏芳
【攻坚故事】
“专门卖扶贫产品的店,感觉挺特别的,买点产品回去做伴手礼。”2019年12月29日,四川扶贫产品成都东客站直销店门庭若市,西安游客王海涛采购了凉山苦荞茶,打算赠给亲友。
一包印着“四川扶贫”标识的苦荞茶,原料来自昭觉、美姑等贫困县的田间地头,经过企业生产加工,走向大市场,凝聚着大凉山群众的脱贫期待。
这其中,“四川扶贫”公益商标成为连接产销的桥梁。它是如何助推脱贫攻坚的?
过去,贫困地区农产品与市场对接不畅、流通成本高。这一问题随着省里一项创新举措迎刃而解:2018年4月,我省创新扶贫产品销售体系,设立“四川扶贫”公益性集体商标,贫困村产品都可申报。申报成功后,在政府推荐下可优先进餐企、进超市、进机场、进机关、进社区、进网络销售……
这包苦荞茶就是“四川扶贫”产品之一,由凉山州惠乔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2018年10月,该公司成为首批商标的使用者,随即为旗下两个品牌更换包装,除企业商标外,“四川扶贫”商标也被打印在外包装上。
“过去,产品都是我们自己找销路,渠道相对固定、狭窄。”公司副总经理吴寒玉说,贴上“四川扶贫”商标后,政府大力推广,市场很青睐。以即时冲泡茶饮的新品牌“荞多饮”为例,2019年公司陆续接到几笔企业定制大单,最大一笔超过10万杯。
销量提升,采购水涨船高。大凉山深处的昭觉县日哈乡古尔以打村也成为“四川扶贫”商标的获益者。贫困户吉克阿牛种植1亩多苦荞,以前种植粗放,收成不高,苦荞卖不起价。2018年6月,凉山州惠乔公司和日哈乡签订协议开展定点收购,并优先收购吉克阿牛等贫困户种植的苦荞。未来,将通过引进新品种提升苦荞产量,通过开发新技术提高作物利用率。
“‘四川扶贫’给我们带来更大市场,我们也希望反哺贫困地区,实现双赢。”吴寒玉说,2019年公司和美姑县和丰农业投资发展公司合作,以“荞多饮”生产线为基础,按照成本价与美姑合作生产新品牌“美姑美”,产品打双品牌+“四川扶贫”商标,销售收入归美姑当地公司,通过产业合作方式,进一步提升当地的生产加工水平。
广元市剑阁县柏垭乡井泉村村民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就业扶贫车间”内组装鞋盒。 唐彪 摄(视觉四川)
新阶段
脚踏实地甩穷帽 仰望星空奔小康
【攻坚部署】
2019年以来,我省紧紧围绕藏区“贫困县全部摘帽”年度目标,增添措施加力推进。锁定藏区三州9县和甘孜州雅砻江上游24个深度贫困乡镇的特殊困难问题,安排资金1.1亿元,按照每乡450万元的标准对标补短;在住房安全、产业发展、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作出特殊安排和倾斜支持;强化藏区地方病防治,不断深化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大骨节病防治成果巩固。
【攻坚故事】
曾矛 川报观察记者 侯冲
39岁的四郎曲灯,是典型的康巴汉子。1.85米的身高,走起路来虎虎生风,黝黑面庞下,一双大眼炯炯放光。
曾经的四郎曲灯,眼里却无光,是稻城县傍河乡自龙村公认的贫困户。两个娃娃上学,妻子患病,生活的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
“当时他家只有一层平房,院坝里头常年尘土飞扬。”自龙村第一书记阿友说,就在这三四年间,四郎曲灯一家盖起了三层楼的藏式新居,院坝全部抹了水泥,还新建了一个牛圈。
谈到四郎曲灯一家的变化,阿友用8个字形容: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就是踏踏实实、勤劳肯干。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孩子上学有了保障,妻子在县内看病只需自付5%的费用。没了后顾之忧的四郎曲灯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他参加了村里组织的技能培训班,学会了砌墙技术,跟着工程队在县里打工,每天能收入140元。
2018年,四郎曲灯的两个孩子从中专毕业。先后到县城打工,每人月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一家人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四郎曲灯也有顾虑,“砌墙抹灰终是体力活,而且东奔西跑顾不到家。”他琢磨着,虽说眼下脱贫没问题,但要实现长久增收却不容易。
雪域高原上的星空,让四郎曲灯有了新的想法。
“我们正准备打造‘星空小镇’。”傍河乡乡长扎西介绍,随着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圆环阵太阳风射电成像望远镜等项目相继选址稻城,给距离县城仅6公里的傍河乡发展星空观测旅游带来契机。
扎西谋划着,利用自龙村村民闲置农房做星空观测接待。“如果一年来1000人次的话,保守估计能让全村116名村民人均增收近1万元。”
听到这个消息,四郎曲灯第一个报了名。“我家有三层藏房,除一层自用外,二层和三层都可以隔出房间接待游客。”他说,之前一些游客到村里看星星,只能住帐篷。如果有了固定的房间接待游客,那么即便是冬天,也能吸引星空爱好者前来。游客来了,家里的原生态牦牛肉、虫草等农牧产品就有了销路。
2019年12月28日晚,火炉旁,四郎曲灯和妻子盘算着明年如何装修房屋,他们还准备报名参加厨师培训。
室内,火苗跳跃,温暖如春;窗外,星辉满天,灿若未来。
新台阶
村民不到田间地头 票子就可拿到手头
【攻坚部署】
2019年,浙粤川三省东西部扶贫协作持续深化。川浙、川粤高层互访6次、累计13次;到位财政性帮扶资金29.45亿元、实施帮扶项目992个;四川选派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到浙江、广东挂职锻炼和学习交流,三省联合培训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83868人次;累计组织29.28万名贫困劳动力到浙江、广东就业;引进浙江、广东275家企业到我省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助贫;今年浙粤两省帮助销售四川贫困地区农产品21.46亿元。
【攻坚故事】
川报观察记者 罗之飏
2019年12月28日一早,吉补罗达骑上电动车从马边县城动身出发,一路上,新铺的水泥马路蜿蜒起伏,不出一小时,他便到达老家所在地苏坝镇越胜村老屋基组。
一个月前,吉补罗达给家里5月种下的43亩藤椒施了肥,这几天,一阵寒潮让他担心起这些还未长大的苗子。“这些都是我们未来的希望。”看到地里的藤椒树长势良好后,吉补罗达松了一口气。
2019年上半年,东西部协作扶贫中,对口帮扶马边县的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把85%的帮扶资金安排到产业发展上,苏坝镇依据当地气候条件,申报发展藤椒产业,吉补罗达整理出家中空地,种下一批藤椒新苗。
种下新苗后,吉补罗达却时常不能下地照看。2018年年初,大儿子到了上小学的年龄,为了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吉补罗达忍痛将“还未捂热”的易地扶贫搬迁新房租给了同村邻居,举家到马边县城租房。
“不管多忙,每半个月或最多一个月,我或者我老婆都要回乡照看这些新苗子。”吉补罗达说,虽然外出挖笋每天能挣200元,但这和当工地小工一样都不稳定,不是长远办法。好在地里会慢慢产出东西,让吉补罗达心里踏实了许多。
让吉补罗达充满信心的,不仅是单纯的产业帮扶。
苏坝镇越胜村第一书记黄秀川告诉记者,除了每亩地给与1600元补贴外,流转土地的村民还可以获得每年300元流转费,“我们还建立起农户自种和‘农户+合作社’两种种植模式,村民可依据自身情况选择。”
由于平常不住在村里,吉补罗达选择了“农户+合作社”种植模式,待藤椒新苗第3年投产后,合作社将统一上门收购,同时实行价格保底,初步预计每亩地村民可增收800元以上,“村民不到田间地头,票子就可以拿到手头。”黄秀川说。
不仅如此,藤椒的施肥、除草、撒药、采摘等一系列种植环节村民均可参与“打零工”,自己拿工资给自己种地,这让今年将脱贫的吉补罗达有了长效致富的动力和信念,除了照看好自家种植的藤椒,合作社一有用工需求,他都积极参加,“在自家田间地头一天就能挣100元,不比外面打工差!”吉补罗达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