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共批准 12 个新型冠状病毒检测产品,“四川造”占 2 个;5G 远程会诊系统得到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肯定——
3月11日下午4时,王登明才吃上当天第一顿饭。
忙到废寝忘食,是这位迈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商务总监和同事们最近的常态。原因很简单——公司研制出西南地区首个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包括意大利和伊朗在内的超过40个国家同时在和公司洽谈订单。
科技抗疫,四川的成绩不止于此。目前,全国共批准12个新型冠状病毒检测产品,“四川造”占了2个,并双双获得欧盟准入资格;5G远程会诊系统得到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肯定……四川以一个又一个成果,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短短两个月间,四川是怎么做到的?
聚力
政府引导,政策支持,迅速汇聚起科技抗疫的强大力量
和迈克生物一样,宋云鹏的公司也致力于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设备的研发。
1月25日晚,这位成都博奥晶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正准备休息,却被一则消息拽下了床——四川征集一批新型冠状病毒科技攻关应急项目,“政府的动作比我预想的还要快。”
疫情突如其来,防控工作千头万绪,为何对科技攻关如此重视?
一方面源于对疫情应对规律的理解,省委、省政府始终重视提升全省疫情防控科技水平,将科学技术视为战胜病毒的最有力武器;另一方面出于对省情的把握,四川拥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一大批医疗科研单位和医药企业,有能力、有责任推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科研攻关。
以应急项目征集为起点,我省围绕科研攻关的一系列部署次第展开:1月27日,我省成立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应急指挥部,下设8个工作组,科研攻关组是其中之一;1月31日,首批17个新型冠状病毒科技攻关应急项目正式立项,资金于同日到位……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第一批应急项目聚焦临床重症救治、精准检测诊断、药物疫苗等6个领域的急需技术,按“出成果快、应用性强、重点覆盖、依法依规”原则定向优选确定。
也就在此前后,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杨胜勇正式参与到攻关队伍中,和同事一起从早到晚“泡”在实验室筛选有效药物,“之前也自发在做,但统筹后方向更明确了。”
不仅明确科研方向,也给出政策支持。对全力投入疫情防控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实行年度绩效考核“免试”、择优对疫情防控科研成果给予后补助……2月中旬,我省先后出台《支持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全力开展疫情防控科技攻关十条政策措施》《关于进一步服务支持科技型企业和科研机构疫情防控期间平稳健康发展的八条措施》,从提供便利和政策激励等方面给出有力支撑。同时,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主动为生物医药等抗疫相关企业提供融资帮助。
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全省科研单位、企业、医院等迅速汇聚成科技抗疫的强大力量。四川省医药行业协会秘书长董浜贤透露,一个月内全省就有超过150家医药企业参与抗疫相关技术和产品研发。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据不完全统计,全省重点实验室参加抗疫人数超过1700人。省社科院研究员盛毅认为,整合科研力量、明确阶段重点,政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克难
这是一次对四川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等工作的“突击检验”
回想研发过程,王登明至今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产品从着手准备到获批上市,只用了短短一个多月。正常情况下,这类项目需要一年时间。
对病毒检测,公司并不陌生。“但具体到新型冠状病毒,全人类对它认知都还有限,单靠企业很难短时间知道怎么把它‘揪出来’。”王登明说,为此,公司第一时间邀请四川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杨正林和他的团队参与研发。
杨正林团队的加入,大大加快了研发进度。“由于长期合作,双方很快进入各自的角色。”王登明表示,目前已共同提交了专利申请。对此,盛毅认为,此次疫情本身就是一次对四川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各领域高效合作的科研攻关机制等工作的“突击检验”。
另一场检验,发生在实验室以外。2月4日,天府国际生物城,成都先导药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已正式复工,开始了化合物筛选。公司董事长李进清楚记得,此时不少省外同行还只能“云办公”,无法使用办公室的科研设备。“政府专门派人指导复工,小到‘电梯间里放一包纸’这种细节都会提醒企业。”李进表示,尽早复工加快了研发进度,目前公司已有多款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化合物在北京进行早期药效评价。
不仅是复工。围绕立项审批、产品注册等政务服务,四川都坚持“依法依规、特事特办”的原则予以支持。通过应急审批方式,省市场监管局为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分析测试中心、成都质检院等颁发防疫用品扩项检验检测资质证书;对迈克生物、成都博奥晶芯2家公司申报核酸检测试剂盒等5个产品进行初筛,积极争取国家药监局将这些产品纳入应急审批通道。省科技厅开通科研项目立项审批“绿色通道”。省发展改革委加速在线审批,截至2月底已顺利办理52个直接服务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项目立项手续。
成果,是检验科技抗疫工作最直接的标尺。
围绕临床重症救治,我省搭建了5G远程会诊系统,实现优势专家资源下沉。目前有27家省市级、67家县级定点医疗机构以及湖北多家医院联网,开展远程重症救治会诊300多例次;围绕疫苗研发,四川大学自主研发的疫苗已进入动物实验阶段;围绕药品研发,多款创新药、仿制药和老药新用研究取得进展;围绕中医药诊治,我省研发的“新冠2号”“新冠3号”等中药制剂在全省推广,有效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亡率。
改变
“提质量”“补短板”并举,为四川与疫病较量的整个“战局”带来深远改变
最近,川大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副主任冯萍和同事聊得最多的,就是建设中的“那个平台”,“它有可能改变我们未来应对流行病的方式。”
在川大华西医院,记者见到了“那个平台”——疾病流行病学大数据研究平台,一个个柜子大小的服务器已陆续投入使用。川大华西医院党委书记张伟表示,通过搜集分析疫区早期流动人口变化规律、防控诊断、治疗康复等海量数据,该平台将有助于更精准判断疾病传播路径、发病趋势等,为疫情防控科学决策和诊治提供参考。
同时在建的,还有精准诊断研发平台。川大华西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两个平台2月初在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支持下启动建设,预计数月内建成。
不止这两个平台。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进一步完善疫情防控预警预测机制、加强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建设等工作均已提上日程。
除了“提质量”,还要“补短板”。一个最新消息是,四川正抓紧推动前期评估论证,布局建设全省首个高水平的生物安全防护三级(P3)实验室。多位受访者提到,这种需要穿防护服、戴护目镜才能进入的实验室将补齐短板,为四川科研人员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研究应对之道提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