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广安读天下》第二十五期 | 跟《道德情操论》学准则,在《阅读的艺术》品生活

来源:广安新闻网
(原标题:《我在广安读天下》第二十五期 | 跟《道德情操论》学准则,在《阅读的艺术》品生活)

image.png

《我在广安读天下》

每晚20:30—21:00与您相约浩瀚书海,共读经典

“书香广安·全民阅读”

让我们一起用声音

点亮阅读之灯、开启书香之门

我在广安读天下,邀您一起多读书、读好书

陪您畅游书海中的每一段美好时光

image.png

名句点读

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法国著名学者孟德斯鸠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所以朋友,热爱读书吧,让生活中所有的时光都充满享受。

image.png

品读经典

《道德情操论》第一章论同情

——亚当·斯密

image.png

一个人无论在别人看来有多么自私, 其天性中显然还存在某些本能,激励他去关注他人的命运,并对他人的幸福感同身受,他会因目睹别人的快乐而快乐,尽管除此之外他一无所得。 这种情感就是怜悯或同情心。当我们目睹或者设身处地想象他人的不幸遭遇之时,就会产生这种情感。我们经常会因他人的悲痛而伤感,这种情况显而易见,无须例证。这种情感,与人性中其他与生俱来的原始情感完全相同,绝非善良仁慈之人所独有,只不过他们对这种情感的感受可能比常人更为敏感罢了。即便是罪大恶极的流氓恶棍,甚至是视法律为无物的冥顽不化者,也并非毫无同情之心的冷血动物。

由于对于他人的感受缺乏亲身体验,我们无法感同身受,所以我们只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进行想象,从而体会他们的感受。即便是我们的亲兄弟遭到酷刑折磨,只要我们自己处于安逸状态,我们就永远无法真正感受他遭受了怎样的痛苦。感官绝不会也绝不可能超越我们自身的感受和体会,只凭借想象,我们才能感受兄弟的遭遇。我们的感官能力也仅限于通过想象来后诉我们一旦我们身临其境可能会产生什么感受。而这也只是我们自己的感官告知我们的印象,并非是我们的想象力能复制我们兄弟的感受。通过设想,我们设身处地地体会兄弟所遭受的类似折磨,就仿佛我们进入他的身体,并在某种程度上与他合二为一,从而对他的感受形成一些体会,虽然我们体会到的程度有所不及,但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差不多的。因此,一旦我们通过如此这般的想象将他的痛苦加在我们自己身上,一旦我们将他的痛苦转化为自身的痛苦,他的痛苦就终于开始影响我们了。于是乎,一旦想到他的感受,我们就会战栗发抖。因为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痛苦和忧伤之中,都会激发极度的悲伤,所以只要我们设想一下自己身处相同的境地,就会产生相同的情感,其程度的轻重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想象力是敏感的还是呆滞的。

我们之所以能够对他人的痛苦产生类似的感受,是因为我们能够将自己与当事人换位思考。我们通过设想,要么感同身受,要么受到他的体会的影响。如果以上说法本身还不足以说明这一点的话,则可以通过大量显而易见的观察来加以证明。在目睹某人的大腿或手臂即将受到打击的时候,我们的大腿或者手臂也会自然而然地抽搐或往回缩;一旦这一击真的落下来,我们也会或多或少感觉到疼痛,就像被打之人那样感到疼痛。再如,看着摇摇晃晃的绳索上的舞者不停地扭动着身体以求平衡时,观众也会身不由己随着舞者摆动,感觉自己似乎正身处与舞者相同的境况,不得不做出同样的动作。神经敏感和体质羸弱者会抱怨说,。一旦看到街头乞丐暴露的脓疮和溃疡,自己身体的相应部位往往会感到瘙痒或不适。他们对那些可怜之人的痛苦加以想象,从而产生了恐惧之情,其自身的特定部位就会产生比其他任何部位更为强烈的反应。那是因为这种恐惧源于他们这样的设想:万一自己就是眼前所见的可怜之人,万一自己身上这一特定部位实际上也以同样的方式遭受痛苦呢。这种想象的力量足以令其贏弱的身体产生他们所抱怨的那种瘙痒感或不适感。同样的道理,即便身体极为强健之人,也常常注意到这种现象:看到别人眼睛红肿酸涩,自己的眼睛也常常会有酸涩感。即使是体质最强健之人的眼睛,与体质最弱者身上其他器官相比,也脆弱得多。

唤起我们同情的,并非仅仅是那些会引起痛苦或悲伤的境遇。无论当事人对任何对象产生何种情感,每个有心的旁观者只要一想到当事人的处境,胸中都会涌现类似的情感。悲剧故事或浪漫传奇中我们喜爱的英雄人物一旦脱离困境,我们就会感到欣喜若狂;同样,在他们感受悲伤之时,我们也会感到伤感。我们既会对他们的幸福感同身受,也会真挚地对他们的不幸深感同情。对于那些在英雄们深陷困境之时没有抛弃他们的忠实朋友,我们会和英雄们一样抱有感激之情;对于那些伤害、遗弃或欺骗他们的背信弃义的叛徒,我们也会像英雄们那样由衷地表示憎恨。旁观者无论心中受到何种情感的影响,他总是可以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从而在内心产生他想象中与受难者的情绪一致的感觉。
 “怜悯”和“体恤”这两个词语,常常用来形容我们对他人的悲伤表示出的同情。“同情”,虽然其原意可能与前两个词相同,但现在也可以用来表达我们对任何一种情感所产生的相同感情,这也没什么不当之处。

在某些场合,只要察觉到别人的某种情绪,我们可能就会产生同情的感觉。情感,有些时候似乎可以在瞬间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甚至在还没有搞清楚当事人为什么那么激动的情况下,其他人都会受到感染。比如说,一个人的表情或者举止中一旦表现出强烈的悲伤或喜悦,立马会影响旁观者的心情,令其心中产生一定程度的类似的悲伤或喜悦。一 张笑脸会令所有见到它的人赏心悦目,而愁苦的面容带给他人的只有压抑的心情。

然而,情况并非总是如此,或者说,并非每一种情感都产生这种现象。有些情绪的表露,丝毫不会引起同情。而且在我们了解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之前,我们反而会对其产生强烈的厌恶和反感。一个人暴跳如雷,行为过激,更有可能导致我们对其本人产生反感,而不是对那些使他愤怒的敌人产生反感。由于我们不了解此人大发雷霆的原因,我们也就无法设身处地进行换位思考,更无法想象此人为何大发雷霆。但是我们明明看到他发飙的对象的境况,也看到这位被惹怒的人可能带给他们的暴力伤害。那么,我们会自然而然同情他们由此产生的恐惧或愤恨,更有甚者,还会立马与其一道,去反对那个即将对其形成严重威胁的咆哮者。

如果说悲伤和喜悦的情感流露,能在某种程度上激发我们产生类似情感,那是因为这些情感流露促使我们大致产生这样一些想法: 我们所观察的人遭遇了好运或厄运。而且这些情绪足以对我们产生一些 影响。悲伤和喜悦只会影响那些感受到这些情绪的人:怨恨情绪的表达则与此不同,怨恨会令我们想起所有我们关心的人,以及与他们利益有冲突的人。因此,一 想到某人遭遇了好运或厄运,就会令我们对此人产生某种关切之情;而震怒之情则另当别论,一旦想到某人受到了某种挑衅,我们并不会对此人表示同情。看来,我们的天性似乎在教导我们,对于动辄咆哮这类情感,千万不要轻易介入,不仅如此,在得知发怒的原因之前,我们还应该与他人一道,合力反对并制止这种情绪的宣泄。

在弄清楚他人悲伤或喜悦的原因之前,即使我们心怀同情,也是有限的同情。一般的痛哭流涕,只不过表明受难者极度痛苦,并没有其他意义。与其说会令人对其产生真正的同情之心,不如说只是激发了人们的好奇之心,从而想探究对方的处境,最多不过是向他表示同情的意向。我们首先提出的问题就是“你怎么啦”,在这个问题得到解答之前,我们会感到不安,那是因为隐隐约约地感到他遭受了不幸,更是因为想弄清楚他到底遭受了什么不幸,但是我们的同情仍然是无足轻重的。

image.png

品味生活

image.png

《阅读的艺术》改变:从阅读开始

——聂震宁 

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倡导阅读?答案不仅是因为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阅读,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阅读,还因为人类的发展和改变往往从阅读开始。
公元前500年左右,中国处在先秦时代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春秋诸国纷争,战国七雄争霸,是一个从分裂向统一转型的时期。当时出现了一片文化繁荣景象,产生了诸子百家,诸子如孔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孟子、荀子等,百家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名家等,史称“百家争鸣”,涌现了中华民族许多思想文化先贤,一时群星璀璨,名著纷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许多重要典籍就产生在那个时期并传承至今。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会形成百家争鸣的热烈景象呢?当然有多种原因,社会转型期是最根本的原因,而当时的阅读十分活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一个典型例证就是孔子办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以其思想和办学实践而成“万世师表”。孔子门下学生达三千人之多,学生阅读成风,接受了“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教。经孔子整理而成的《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后世称为“六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孔子的言论主要记载在自己学生编写的《论语》中,这部书不仅是儒家学说的经典,也反映了当时阅读和学习的风气。“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学诗,无以言”,以及“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等,都是《论语》中关于阅读与学习的名句。

image.png

春秋战国诸子也都是文化教育方面的大师。墨子、孟子有成百上千的学生,就连避世隐居的老子、庄子都各有自己的学生。这些教育活动弓|来了阅读热烈景象,促进了百家争鸣。此外,一些诸侯国君也开办讲学活动,例如魏国的西河学派、齐国的稷下学官等,都聘任各家各派大师“不治而议论”,讲学争鸣,以吸引四方游学之士,成为当时开展阅读的推动力。

春秋战国时期,刻苦阅读蔚然成风,留下了许多阅读方面的传说。今人耳熟能详的“韦编三绝”“学富五车”“引锥刺股”等故事就是那个时期刻苦阅读的典范。“韦编三绝”讲的是孔子读《周易》,多次翻断编联竹简的皮绳,比喻读书勤奋。“学富五车"讲的是战国时期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施,他刻苦博学,出行时要用五辆车来载书。“引锥刺股”讲的是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苏秦,他发奋读书,经常读到深夜,想要打盹时就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突然的痛感使自己猛然清醒,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image.png

与我国春秋战国几乎同时期的古希腊时期,是希腊城邦制向帝国时代过渡的转型期,与我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十分相似。当时古希腊产生了著名的“希腊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的著述流传广泛而久远,被后世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希腊三杰”连同古希腊史学家色诺芬、修昔底德和《荷马史诗》《希腊神话》《希腊悲剧》《伊索寓言》等一大批希腊文化元典,形成了西方文化最重要的基础。与孔子办学相似,柏拉图于公元前385年左右创办了柏拉图学园。可以看得出当时的阅读风气很盛。柏拉图学园历代相传,前后延续将近千年之久。

古希腊也是个阅读兴盛的时期。 据历史记载, 人类社会已知最早的公共阅读始于古希腊。在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就有了公共图书馆——亚述图书馆。 当时希腊大约只有5%的人识字,因为主要是羊皮书,制作困难,书籍也极少,所谓公共阅读就是以听为读。希腊语中的“阅读”一词就是取“我读,我认识,我大声朗读”的意思。当时的医生甚至会开出“阅读”的处方,让病人通过听别人的朗读来调养心神。有一些古代希腊人、罗马人,还有过收买会阅读的奴隶为主人朗读的风气。


本栏目面向所有听众征集投稿

如果您想投稿原创文字稿件(诗歌散文皆可),请发送电子文档至邮箱1571801920@qq.com,投稿请注明作者姓名(或笔名)及联系电话。

如果您想加入广安朗读者队伍或者您想推荐经典好书(美文),请联系QQ:1743229366或微信号:w1743229366。

我们对原创稿件有一些要求,希望您理解与支持:

1、来稿内容题材不限,但不得含有任何违法内容;

2、文稿不拘泥体裁,相同内容请勿反复投稿;

3、作者需保证作品的原创性,若因侵权造成的纠纷,由投稿人自行承担;

4、所有稿件一经采用,均被视为自愿许可广安市广播电视台及其下属媒体免费使用,我们承诺仅作文学交流及展示使用,绝不用于盈利并在使用过程中及时声明作者姓名(或笔名)。

详情咨询:0826-2341012或留言至微信公众号“广安广播”。


编辑:邓勇 发布时间:2020-07-07
往期回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