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广安读天下》第二十六期 | 跟《道德情操论》学准则,在《阅读的艺术》品生活(二)

来源:广安新闻网
(原标题:《我在广安读天下》第二十六期 | 跟《道德情操论》学准则,在《阅读的艺术》品生活(二))

微信图片_20200708091320.jpg

《我在广安读天下》

每晚20:30—21:00与您相约浩瀚书海,共读经典

“书香广安·全民阅读”

让我们一起用声音

点亮阅读之灯、开启书香之门

我在广安读天下,邀您一起多读书、读好书

陪您畅游书海中的每一段美好时光

image.png

名句点读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三字经中,“玉不琢 ,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是说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这是提醒人们,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人要雕琢自我,就要坚持学习,只有对自己精心打磨,才能够不断朝着正确的的道路前行。

而读书,是坚持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雕琢自我、提升自我的艺术。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 ,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能塑造我们的精神,升华我们的思想,所以,勤奋读书吧。

image.png

品读经典

《道德情操论》第一章论同情(下)

——亚当·斯密

微信图片_20200708091652.jpg

由此可见,我们之所以会产生同情之心,与其说是因为目睹某种强烈的情绪,不如说是源于目睹引发这种情感的处境。我们有时候会对别人产生同情之心,而对方本人却根本没有感觉到这种情绪,那是因为一旦我们设身处地想象对方的处境,我们就会油然而生同情之心,而对方的心中却不会因为现实情境而产生类似情绪。我们因别人的无耻和粗鲁感到脸红,可是对方似乎并没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何不妥:这是因为我们自己的行事方式也是如此荒唐,我们自己会情不自禁地感到羞愧难当。

人,但凡尚存一丝人性, 都会认为即使面临灭项之灾,丧失理智似乎才是最为可怕的灾难。这种人会怀着比他人更为强烈的同情之心来看待这一人类终极灾难。但是那已然丧失理智的可怜虫,也许还在说说笑笑,对自己的可怜处境麻木不仁,全然无知。因此,人们目睹此等情景而产生痛苦,并不能反映这位受难者的真实情感。旁观者产生同情之心,必须完全基于这样的思考:如果自己迫不得已陷入同样不幸的境地(这种情况也许是不可能出现的),而又能以正常的理智和判断力加以思考,那他自己该有何感觉?

一位母亲在听到自己被病痛折磨的婴儿有苦难言而只能痛苦呻吟时,她该有多么的痛苦不堪!孩子是真真实实地痛苦无助,而她还要加上对宝宝孤苦无助的猜想,同时又担心宝宝的病情会产生不可预料的后果,这一切都令她忧心忡忡,恐慌不已。她就这样设想着宝宝所承受的痛苦,为自己的情感勾勒出一幅最为痛苦和悲切的完整画面。然而,宝宝感受到的不过是眼前一时的不适,根本没什么大不了,很快就会完全康复。婴儿并不会想那么多,也不会考虑长远的事情,这反而是抵御恐惧和焦虑的灵丹妙药。但是长大成人之后,由于会理性和富有哲理地思考,总是试图去抵抗内心巨大的恐惧和忧伤,结果却徒劳无功。

我们甚至会对死者产生同情,但却忽视他们所处境况中真正重要的东西——那等待着他们的可怕的未来。 触动我们的主要是那些刺激我们感官的环境,而这些对死者的幸福感没有丝毫影响。我们想象着死者不能享受阳光,被隔绝于人世且无法与他人交流,被埋萨于冷冰冰的坟基之中,继而腐烂变质,被泥土中的爬虫吞哩,不再为世人所思念,旋即被至爱的亲朋遗忘殆尽,这是多么的不幸啊!诚然,我们会认为,对那些遭受如此可怕的灾难之人,就应该表示我们全部的同情,再多都不为过。尤其是一想到他们可能会被所有人遗忘,我们的同情之心似乎倍增。为了表达纪念之情,我们徒劳地向他们表示敬意;也为表达我们自己的痛苦,我们人为地、竭尽全力地确保这种哀其不幸的忧郁回忆永不磨灭。想想看,我们所做的一切皆是无济于事:我们无论怎样努力去缓解死者亲友的悲痛,无论怎样去消除他们对死者的歉疚、眷恋和哀伤之情,都不能给死者带去任何慰藉,却只能令我们对死者的不幸感到更加伤心。然而千真万确,以上情形丝毫影响不到死者的幸福,也不会打扰到他们的安息长眠和永恒静谧。我们总是想象死者要遭受万劫不复的无尽劫难,这种想象自然应该归咎于他们所处的状况。因为死者的状况发生了变化,我们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还将这两种变化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我们进行了换位思考——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我们是将自己活着的灵魂,依附于死者毫无生机的躯体,并以此来想象如果我们自己变成了死者,那会令我们产生何种感觉?正是因为这样浮想联翩,我们才会觉得人死之后身躯消融是多么的令人毛骨悚然!想到这些惨状,虽然并不会令我们死后承受任何痛苦,却令我们活着的时候备受折磨。也正因如此,形成了人性中最为重要的一 种本能:怕死。怕死实乃扼杀人类幸福的烈性毒 药,却又是抵御人类不公正之恶魔的克星。对死亡的恐惧,在折磨和伤害着个体的同时,却又捍卫和保护着社会。

image.png

品味生活


《阅读的艺术》改变:从阅读开始(二)

——聂震宁 

image.png

中华民族自先秦以来,社会的多次重大改变都与同时期的国民阅读相关。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秦国灭六国的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央集权统-强大的国家一秦朝。 为了统一大业, 秦始皇对当时的社会做了不少改变,最著名的是:统一全国的文字,统一全国的车道, 统一全国的度量衡, 特别是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管理体系,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等。可是,秦朝的社会管理太过严酷,严刑酷吏,民怨沸腾,以致14年后灭亡。历史研究认为,秦朝政权的快速灭亡有多重原因,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严酷地实行了文化禁锢政策。历史上最著名的文化禁锢案例就是秦朝的“焚书坑儒”,被处死的儒生不过是一些阅读儒学经典的儒生 ,连这样的读者都要把他们]和阅读的经典一起毁灭掉,可见当时的国民阅读状况多么令人绝望。

秦亡汉兴,汉朝虽然基本上继承了秦朝的政治管理体制,所谓“汉继秦火”,可是,汉朝主要不同于秦朝的是,从公元前206年开国起,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有了一 一个休养生息的“文景之治”稳定发展时期。汉武帝继位后,在文景两朝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一方面开始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另方面在思想文化上加强集中管理,采用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这一变革为儒学在中国的特殊地位铺平了道路,在此后的两千年历史中,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当然,在宣扬儒学的同时,汉武帝亦不曾取消法治思想,历史学家认为当时是以儒为主、以法为辅,内法外儒的一种体制。 从汉武帝起,汉朝一直比较重视儒家学说的学习, 规定只有儒生才能担任官职,年轻学子进入官场的基本条件就是至少能背诵数千言的儒学经典。为了教授儒学,培养人才,汉武帝在长安兴太学。太学刚开始只有50多人,发展到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已经扩展到3万多人。汉朝兴太学,标志着当时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同时,社会私人办学也成为风气,一大批儒者开班授徒,学生人数众多,学习气氛浓厚。许多地方办有供童蒙读书的“书馆”,为儿童讲学,启蒙的老师称为“书师”,十来岁的学生通常要阅读《论语》和《孝经》,“书师”在此基础上再讲授儒家的经学知识。汉朝民间流传的一旬俗话, 即“遗子黄金满赢,不如一经”,可见当时重教之风。此外,当时道家的经典《庄子X准南子》等也都是流行的读本,也可见当时的国民阅读风气比较好。-一个时代的阅读风气与写作状况往往相辅相成。汉朝赋文的写作十分流行,乐府诗广为流传,史传写作形成高峰,而比较简短的小说作品也陆续出现。从此有了绵延四百年的大汉天下,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

唐朝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期,是故史称“汉唐”。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理念是“戡乱以武,守成以文”。待其政权基本稳定之后,唐朝即进入从武人执政转向文官治国的转型期,此后,历史上就有了“有唐三百年,用文治天下”一说。李世民高度认同诗歌的政教功能,认为诗歌可以用来传递主流社会的价值观。为此,整个唐朝初期的政府文化机构中,有一大批以诗艺文学见长的文士任职,甚至连选拔其他行政官员时也特别偏爱文学之士。唐朝在文化上实行的是更加开放的政策,从隋朝继承了科举制度并努力使之完善。从武则天当政开始,对科举考试制度做了改革,扩大招生地域,扩大录取人数,增加殿试程序,考试内容除儒家经学外还增加诗赋写作,这些改革或许与武天个人对诗歌的爱好有关, 武则天在位期间就举办过多次诗词大赛。到了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时,唐朗科举考试把诗歌写作看得更重,历史上称其为“以诗取士”。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有唐一代成为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上自高官贵族,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以科举显才学、以作诗显风流。从唐代诗人杜甫传诵至今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以看出当时刻苦阅读的风气盛旺。从唐代诗人高适的诗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可以看出当时许多诗人的社会知名度很高。唐朝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分别被称为“诗仙”、“诗圣”和“诗魔”,他们的诗作得到人们争相吟诵。”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是唐代大诗人韩愈对李白和杜甫的赞誉。“白也诗无敌,飘然独不群。”“笔落惊天地,诗成泣鬼神”这些是杜甫对李白的推崇。“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论”这是韩愈悼念杜甫的名句。特别是白居易与另-著名诗人元稹共同提倡新乐府,引发了诗歌写作和吟诵的大众化。唐宣宗李忱曾经写诗悼念白居易,诗中有“文章已满行人耳”“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这些诗句, 不仅赞美他的艺术成就与巨大影响力,也让我们]想象得出当时民间阅读相当普及的情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即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重要的转型期。这个转型期更是与国民阅读有很大关系。

这里要说到一部书与一个时代的关系。

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战败后,在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建议和支持下,爱国学者魏源主持编撰了一部重要 著作《海国图志》,百卷本到1848年出齐。这部书详细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资源、行政、社会、教育等,其编撰主旨就是要打开国人眼界,让国人“睁眼看世界”,激励国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遗憾的是,林则徐、魏源的心声无人理会,这部书在昏聩腐朽的清廷受到冷遇,在落后愚味的清代社会也少有反响。然而,三年后,这部书传入了日本。当时日本正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社会状况和内外关系与中国清朝颇为相似,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威胁。《海国图志》却在日本很快引起了巨大反响,几年间就翻译映客多次版本多达二十余种,成为当时日本国民阅读的热门书,更是一些有识之士的必读书,对人们了解西方强烈的存在和威胁、认识本国面临严峻的形势、增强国民的忧患意识和革新意识极有帮助。据说,几乎所有明治维新时代的重要人物都看过这本书,有一位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活动家、思想家坂本龙马,曾经因为和师兄抢看一本《海国图志》,一怒之下竟相约决斗。有一位后来做到日本海军司令的东乡平八郎,曾经排队抢购《海国图志》,遇上大雨被淋成落汤鸡。这些人后来都肩负起了日本学习西方、推进明治维新、建设现代强国的重任。魏源所提出的主张,本来可以成为中国学习西方、由弱变强的起点,不幸的是,由于整个社会保守拒绝的势力占据统治地位,致使中国失去一次历史机遇。而毗邻的日本,却正因传入《海国图志》,引发国民阅读热潮,有力推动了明治维新,获得历史转折的契机。

当然,能不能抓住历史转折的契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社会结构与历史进程,其结果往往有很大的不同。可是同样一部书其阅读状况的不同,对于社会的改变所能产生的作用竟然如此不同,是不是能够引发我们的深思呢?


本栏目面向所有听众征集投稿

如果您想投稿原创文字稿件(诗歌散文皆可),请发送电子文档至邮箱1571801920@qq.com,投稿请注明作者姓名(或笔名)及联系电话。

如果您想加入广安朗读者队伍或者您想推荐经典好书(美文),请联系QQ:1743229366或微信号:w1743229366。

我们对原创稿件有一些要求,希望您理解与支持:

1、来稿内容题材不限,但不得含有任何违法内容;

2、文稿不拘泥体裁,相同内容请勿反复投稿;

3、作者需保证作品的原创性,若因侵权造成的纠纷,由投稿人自行承担;

4、所有稿件一经采用,均被视为自愿许可广安市广播电视台及其下属媒体免费使用,我们承诺仅作文学交流及展示使用,绝不用于盈利并在使用过程中及时声明作者姓名(或笔名)。

详情咨询:0826-2341012或留言至微信公众号“广安广播”。


编辑:龙治伟 发布时间:2020-07-08
往期回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