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广安读天下》
每晚20:30—21:00与您相约浩瀚书海,共读经典
“书香广安·全民阅读”
让我们一起用声音
点亮阅读之灯、开启书香之门
我在广安读天下,邀您一起多读书、读好书
陪您畅游书海中的每一段美好时光
名句点读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阮元
清代大学士阮元曾说: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大意是,树立远大志向的时候要考虑自己的真实人格和脾气品性,读书的时候就必须要下足苦功夫。
读书虽苦,但也乐在其中。人生总是先苦后甜的,就像我们刻苦读书,掌握知识,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我们将会化知识为力量,乘风破浪抵达成功的彼岸。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没有辛苦的耕耘哪有甜入心田的收获呢?知识的海洋是永远不会风平浪静的,要想获得新知识,就要扬起风帆,努力进取,刻苦读书。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既然渴望通过读书来获得进步,读书学习时就要舍得下苦功夫,舍得花时间认真去学、认真去悟。
品读经典
《道德情操论》之论习惯和风气对审美观的影响
——亚当·斯密
除了已经列举的那些原则,还有其他一些原则,它们对人类的道德情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并且还是产生许多不合常规以及矛盾观点的主要原因。这些原则涉及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关于什么是应该责备或值得赞扬的问题。这些原则就是习惯和风气,它们也是主导我们判断种种美好事物时所采纳的原则。
当两个物体经常同时出现时,人们通常习惯性地由一个物体联想到另外一个。如果第一个物体出现,我们就会期待第二个接踵而至。它们使我们自然而然产生联想,注意力也很容易在两者之间发生转移。然而,如果不是由于人们有这种习惯性联想,其实二者间的联系并不存在真正的美:一旦习惯性地将二者联系在一起,我们看到二者分开就会觉得不合宜,可如果前者出现时后者没有出现,我们又会觉得令人困扰。如果没有看到我们期望看到的东西,我们的惯性思维就会被失望之情扰乱。例如,一套衣服,如果缺少通常与之搭配的装饰物,似乎就少了点什么,即使只缺少一枚扣子,我们也会觉得很别扭。如果两个物体搭配得相得益彰,习惯便会加强我们对此的感觉,一旦出现不同的结合,则更加令人不快。习惯于用高尚情趣来看待事物的人,对任何平庸或难看的东西都格外厌恶。如果物体之间搭配不当,习惯便会减少或完全消除我们这种不合宜之感。正如邋遢之人对于整洁或优雅毫无感觉一一对陌生人而言,看似荒谬的家具或衣服的样式,对于习以为常的人来说,不会引起丝毫反感。
风气不同于习惯,更确切地说,它是某种特殊的习俗。风气不是寻常百姓所呈现的,而属于身份尊贵或品德高尚之人。显赫的人物优雅闲适、威风凛凛,加之平日衣着光鮮,使得他们偶然做出来的某种姿态都带着优雅的魅力。只要他们继续保持这种装扮,我们就会借助想象,将装扮与优雅、豪华的事物关联起来。虽然装扮本身与这些事物并无联系,但因为它与那些大人物有关,似乎具备某些优雅豪华的特质。一旦大人物们改掉这种姿态,他就失去了从前具备的所有魅力。而且,这种装扮如果仅为底层人民所使用,便会因为装扮者的平庸难看而变得平庸难看。
衣服和家具完全受习惯和风气的影响,这一点为世人所公认。然而,习惯和风气的影响觉不仅限于如此狭隘的领域,更会延伸到任何有品位的对象。譬如音乐、诗歌和建筑。衣服和家具的样式不断变化,五年前备受青睐的时髦样式如今看来也许十分可笑。经验使我们确信,这主要或完全归因于习惯和风气。衣服和家具并非由经久耐用的材料制成,一件精心设计的外套,要耗时一年之久方可制成,其款式也因此无法作为时髦样式流传开来。家具通常都较为耐用,所以它的样式变化不如服装那般快,然而,家具通常在五六年内便会经历一次更新换代,因此人人都能在一生中看到家具的流行样式发生数次变化。与衣服和家具相比较,其他艺术品显得更为经久不变。乐观地设想一下,它们所制成的样式可以流行更长的时间:一座精心设计的建筑可以流行若干世纪,一首美妙的歌曲可以通过口头传唱世代相传,一首诗篇力作可以经久不衰、与世长存。所有这些艺术作品,都可以使创作时所依据的那种特殊格调、绝妙情趣或精湛手法在若干世纪内继续流行。很少有人能在有生之年目睹这些艺术品发生什么重大变化,也很少有人能完全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流行的各种样式,以至于能够完全接受或公正客观地将它们与现如今在本国流行的样式做比较。因此,很少有人承认艺术品的审美是以习惯和风气为标准的,他们内心里通常觉得艺术品的审美应以理性与天性为准则,但只要稍加留意,人们就会明白情况正好相反,人们也能够确信一点,那就是与影响服装和家具一样,习惯和风气也影响着建筑、诗歌、音乐。
例如,陶立克式柱头的最佳高度大约是直径的八倍,爱奥尼亚式柱头的盘蜗恰好是直径的九分之一,科林斯式柱头的叶状装饰物则正好是直径的十分之一,为什么这样的比例就显得合宜呢?其实,这些比例的得体性,只能依据习惯和风气。对某种特定装饰物的比例习以为常后,一旦这一比例发生变化,我们就会感到相当不适。这几种建筑柱式,都有其独特的装饰物,把这些装饰物换成其他任何装饰,都会引起那些了解建筑规则之人的反感。实际上,根据一些建筑师的说法,这就是一种精确的判断古人据此为每个柱头都搭配了最适宜而且最独特的装饰物。尽管这些柱头的样式无疑是极其合适的,但却很难令人相信这是唯一合乎比例的样式,又或者说,很难让人相信此前从未有过500种同样合适的样式。然而,在习惯形成了建筑物的特殊准则后,若非极不合理,那么,想以其他一些仅是同样优良的规则,甚至以比原有规则更为优雅美丽的法则来改动它们都是荒谬至极的。如果一个人穿着一套他过去不曾穿过的衣服出现在大众面前,即使新衣服本身极为优雅合身,也会显得滑稽可笑。同样,以一反习惯和风气的方式来装饰房屋也会显得荒谬至极,尽管新装饰本身要优于常见的装饰。
根据古代修辞学家的说法,每一种韵律都是对特定品质、感情和内容的自然表达,因此就本质而言,它只适用于与之相对应的诗歌类型。他们说,有的诗歌韵律适用于严肃的作品,有些则适合明快的作品,并且认为随意改换韵律是极为不得体的。然而,现代经验好似与这一原则相矛盾,尽管这一原则本身好像很有道理。英国讽刺诗的韵律,在法国成了英雄诗的韵律。拉辛的悲剧和伏尔泰的《亨利亚德),几乎写下了同样的诗句:“让我仔细听与此相反,法国讽刺诗的韵律,实际上与英国十音英雄诗句的韵律听你的建议。”
与此相反,法国讽刺诗的韵律,实际上与英国十音节英雄诗句的韵律极为相似。习惯,使一个国家将庄严、崇高和认真的思想与某种诗歌韵律相联系,而另一个国家则将这种韵律与欢快、随意、滑稽的念头相关联。在英国,没有什么能比以法国亚历山大格式的诗歌所写的悲剧更为可笑,而在法国,也没有什么能比以十音节诗韵所写成的作品更为荒谬。
杰出的艺术家会给既定的艺术模式带来重大变化,在写作、音乐或建筑风格方面开的一种全新的风尚。受人欢迎的上层人土,无论他的穿着多么稀奇古怪,不久后就会受到世人的称赞和模仿;同样,杰出的大师会使他的奇特风格受人欢迎,引领他创立的风格在其所属艺术领域流行一时。在音乐和建筑方面,由于模仿某些艺术大师,意大利人对于音乐和建筑学方面的情趣在过去的50多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昆体良指责塞内卡,称其玷污了罗马人的情趣,批评他引入アー种轻浮之美来取代庄严的理智和有力的雄辩。另外一些人则以类似的罪名指责萨卢斯特和塔西佗,虽然方式不太一样一一批评说,他们大力推崇的写作风格虽然简洁优美,富有表现力,甚至诗意盎然,但却缺乏舒畅、质朴与自然,并且显然是最费笔墨且最为矫揉造作的产物。一个作家,要具备多少伟大品质オ能使自己的缺陷变成受人欢迎的东西呢?赞扬其作品能提升一个国家的情趣后,能赋予任何作家的最高赞赏,或许就是说他破坏了这种情趣。在我们自己的语言中,蒲柏先生和斯威夫特博土已经各自在用韵文写成的作品中采用了一种不同于先前所运用的手法,前者在长诗中这样做,后者在短诗中这样做。巴特勒的离奇有趣让位于斯威夫特的简明质朴。德莱顿散漫自由的写作风格,以及艾迪生那种精准无比但却平淡乏味的写作风格,已经不再是世人模仿的对象。如今,所有的长篇韵文都在道循蒲柏先生那种简练精确的手法。
除了艺术领域,习惯和风气也在其他领域发挥着主导作用,它们也以同样的方式影响我们对自然物体的审美判断。在不同种类的事物中,有多少不同或者对立的形态可以算得上是美的呢?在一种动物中备受尊崇的比例,在另外一种动物中则变得截然不同。每一种物体都有自身独特的形态,受到认可且颇具美感,并与其他物种所具有的形态截然不同。正因为此,博学的耶会教士比菲埃神父断言,每一种物体的美感都存在于它的形态和颜色中这种形态和颜色在它所属的那类特殊物体中十分常见。在人的外形中,各种容貌的美都处于一种适中的状态,跟其他种种难看的外貌相差不多。如个漂亮的鼻子,它既不太长也不太短,既不太直也不太弯,而是在这些极端形态中表现为一种合宜的形态,它同各种极端形态中任何一种间的差异,很少超过所有那些极端形态相互之间的差异。这似乎就是造物主欲赋予所有鼻子的形态,但造物主似乎每次都以各种不同方式,使每个人的鼻子存在一些差异,但即便这样,在所有差异中依然存在非常相似的成分。当人们根据一幅图案绘制诸多图画时,虽然这些图画在许多方面也许跟原图不同,但这种差异度要远小于不同图画彼此间的差异度,原图的一般特征在所有图画中都存在,但最离奇的图画必定与原图的差异是最大的,尽管几乎没有人可以完全地临摹出原画,但临摹得最像的画作与最不像的画作之间的相似度要远高于临摹得最不像的画作彼此间的相似度。同样,在每个物种里,最美的个体必定具有该物种最明显的结构特点,并且与其他大部分同类物种均存在着极为相似之处。相反,怪物或全然畸形的物种总是最奇特怪异的,与其同类物种的相似程度最小。因此,每一个物种的美,从某种意义上说,既罕见又普通,尽管鲜有个体可以处于完全合宜的形态,但各种同类个体都具有与之相似的特征。因此,根据比菲埃神父的说法,就所有物种而言,最为常见即是美。所以,在我们对所有物种的美进行判断之前,或者是在知晓其适宜且常见的形式存在于何处之前,根据实践与经验对该物种进行细致的思考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人类美丑的判断,无助于我们去判断花朵、马匹或任何其他物种的美。同理,在不同的气候地带、存在不同习俗与生活方式的地方中,所有物种的大部分个体根据环境的不同而具备了不同的形态,因此那些地方也流传着不同的关于美的概念,比如摩尔人对马的审美与英国人的就不完全相同。关于人类形体以及面容之美,各个国家都有着怎样的不同观点呢?在几内亚海岸地区,肤色白皙被认为是一种畸形,厚嘴層和塌鼻梁才被认为是美。在其他一些国家,垂肩长耳是普遍受入羨慕的对象。在中国,一名女子若非三寸金達,则会被视为丑。北美的一些査、把孩子的头绑在四块木板里,为的就是趁孩子的骨骼尚未定型,将他们的头挤压成正方形。欧洲人极为震惊于这种种荒谬的习俗,一些传教士也把这些盛行的习俗归咎于那些民族的愚味,可是,当他们遣责那些野蛮民族时,他们可能设有意识到,在过去一百多年里,欧洲的女士们同样醇心于把圆润的自然形体挤压成正方形,尽管这种做法显而易见容易造成骑形和疾病,但习俗却使它在一些堪称世界上最文明国家里都备受青睐。
这就是那位博学智的神父所提出的美学体系。根据他的说法,美的全部魅力似乎源于它符合某些习惯,即人们出于习惯形成了对特定事物的深刻印象。然而,我却无法苟同我们对于外在美的感觉也完全源于习惯。物体的效用是其产生美的重要原因,而这与习俗无关。一些颜色,相对于其他颜色更受人青睐,人们初见其色时便大为欢喜,光滑的表面比粗糙的表面更令人惬意,千姿百态比单调乏味的一成不变更令人赏心悦目,丝丝入扣、相互联系的变化比杂乱无章的随意组合也更受人欢迎。虽然我不承认习俗是美的唯准则,但在以下程度上我承认这个精妙的体系确实含有一定真理,即任何外在形态,如果与习俗以及我们平日所见大相径庭,那恐怕它不具备令人赏心悦目的美感;又或者说,任何外在形态,如果它与习俗以及我们平日所见非常相符,那么即使它很丑陋,也不会让人感到丝毫不悦。
品味生活
《阅读的艺术》之如何让孩子深阅读
自从有新闻纸开始到现在的新媒体阅读,深度阅读一直在受到削减。这种削减虽说是必然的,但是应该引起注意。所谓必然,因为人类的阅读永远处于浅阅读和深阅读、快阅读和慢闶读、碎片化阅读和整体化阅读这么一个矛盾状态和转换过程当中。人类不可能没有碎片化的阅读,不可能没有浅阅读,不可能没有泛读,不可能没有快读,这是一个正常的阅读生态,可是为什么我们要特别提倡深阅读呢?
因为深阅读是人类文明文化传承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可以说,如果没有深阅读,那么整个民族、整个社会的思想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都会衰落下去。如果人人都是看140字的微博,每天只在微信上浏览片段文章,怎么会有深刻的思考?人们将处于碎片化信息的纠缠中,社会将堕落在肤浅化娱乐的云雾里。也许,对于中老年人,这些还算不上什么,因为中老年人心智已经相对成熟,可是,对于青少年,对于正在培养阅读头趣、阅读习慣和阅读能力的他们、这就显得至关紧要。
所谓深阅读,是相对于浅阅读、泛阅读、快阅读、碎片化阅读提出来,是指深度的阅读,深刻的理解,而要深刻理解就需要完整阅读,深阅读也就同时是指整体性阅读。如果孩子读过部长诗,或者读过大诗人的诗选,他的整个境界就很不一样,就不可能为一首小诗而满足自得。一个人读到一些信息、一些短篇觉得好玩,可能那些感受稍纵即近,然而,如果一个人读了一部长篇经典小说,就可能终生难忘。对于个人修养,有过深阅读和只有过浅阅读是不一样的。尤其是青少年,特别需要有深度的阅读,有了深度的阅读才有优秀价值观的深度建立。
毫无疑问,数字化时代,数字阅读对青少年的深度阅读造成了更大的冲击和消解。孩子可能从碎片化阅读中,知道了事情,但没有形成知识;也许有了一些知识,但没有理解或没有形成理念;可能有了一点理念,但没有形成理论;因为没有深度思考,最终没能培养好自己的心智,更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那么,是不是每天拿着手机、Pd或在电脑上,就不可能进行深度阅读呢?当然不是的。因为数字时代的深度阅读已经跟传统的深度阅读不太一样了。数字时代的深度阅读,可能载体不同,可以通过手机、Pad、电脑来读;可能传播渠道不同,可以在移动互联网上阅读。这样一来,我们同样可以连贯地阅读长篇大著,也可以利用新载体、新渠道检索到阅读中需要立刻了解的相关知识,使得阅读不仅是一个深度阅读,还带有一定的广度的阅读。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字化时代仍然可以使得我们的深度阅读度成为可能。
我主张青少年更多地去读完整的纸书,因为在纸书面前我们会比较宁静一些,古人说不静无以学,这是有道理的。我并不反对使用新载体来读。为此我主张“忙时读屏,闲时读书”。忙碌时,在地铁上、公交车上看手机、ipad,总比什么也不看好。闲暇时,还是要读完整的书,可以在电子阅读器、手机上读,但最好还是读纸书。一个人总不能一直“忙时读屏”,碎片化阅读,像吃零食,可以不断抚慰我们心灵,满足一时的欲望,可是零食吃多了并不利于健康。而深阅读就像是我们的主食,人要身体健康还是要坚持吃主食。这是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的道理,只是还有一些意志薄弱者迷恋零食不能自返。有益的阅读必须建立在良好的阅读生态上,各种阅读相得益彰,这样全民阅读才能有保证持续推进。
从国民阅读的大格局来看,开展和提高中小学生阅读,是改善我国国民阅读状况最重要的基础。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我提出的一个提案,就是《关于在中小学设立阅读课的建议》。认为只有着力从一个人的少年阶段、青年阶段培养好他的阅读能力,才可能使他具备深度阅读的能力,而且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目前,我们的校园阅读还较少往阅读能力方面进行培养,较少帮助青少年掌握阅读的科学方法,更多的还是保证学生有书读,多读书,很少教会学生善读书。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设立阅读课。可以单设一门课,专讲阅读方法,结合阅读时间,也可以在语文课里设计一个单元,专讲阅读方法。从小学就要教,直到高中,要把阅读的知识、理念和方法不断地教给学生,由浅入深不断地讲,帮助学生拥有比较好的阅读能力,且将终身受益。
本栏目面向所有听众征集投稿
如果您想投稿原创文字稿件(诗歌散文皆可),请发送电子文档至邮箱1571801920@qq.com,投稿请注明作者姓名(或笔名)及联系电话。
如果您想加入广安朗读者队伍或者您想推荐经典好书(美文),请联系QQ:1743229366或微信号:w1743229366。
我们对原创稿件有一些要求,希望您理解与支持:
1、来稿内容题材不限,但不得含有任何违法内容;
2、文稿不拘泥体裁,相同内容请勿反复投稿;
3、作者需保证作品的原创性,若因侵权造成的纠纷,由投稿人自行承担;
4、所有稿件一经采用,均被视为自愿许可广安市广播电视台及其下属媒体免费使用,我们承诺仅作文学交流及展示使用,绝不用于盈利并在使用过程中及时声明作者姓名(或笔名)。
详情咨询:0826-2341012或留言至微信公众号“广安广播”。
《我在广安读未来》(一百一十三) |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我在广安读未来》(一百一十二) |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落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部署
《我在广安读未来》(一百一十一) |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时代新征程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行稳致远
《我在广安读未来》(一百一十) |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支撑
《我在广安读未来》(一百零九) | 全面发展协商民主——加强党对协商民主的领导
《我在广安读未来》(一百零八) | 全面发展协商民主——深刻把握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的重点工作
《我在广安读未来》(一百零七) | 全面发展协商民主——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优势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