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广安读天下》第七十五期 |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来源:广安新闻网
(原标题:《我在广安读天下》第七十五期 |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我在广安读天下.jpg

《我在广安读天下》

每晚20:30—20:45与您相约浩瀚书海,共读经典

“书香广安·全民阅读”

让我们一起用声音

点亮阅读之灯、开启书香之门

我在广安读天下,邀您一起多读书、读好书

陪您畅游书海中的每一段美好时光

image.png

名句点读:“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

南宋诗人尤袤说:“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这句描写的是读书之乐。意思是:书,饥饿时读它可以像吃肉一样驱走饥饿,感到满足,寒冷时读它可以像穿了裘皮一样内心感到温暖,孤独寂寞时读它就像在与朋友交谈,心中充满幽怨愤怒时读它,就像通过演奏乐器可以来疏泄内心的不平。由此可见,在热爱读书的人眼里,读书几乎可以代替一切,没有饥饿,没有严寒,没有孤寂,没有忧愤。所以热爱读书这样的人生乐事难道不是我们该追求的吗?

image.png

品味生活

中国古代官德(选段)

——雷盛成

所谓官德,即为官员的职业道德,是官员在实践中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标准,亦是他们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和职业修养。官德是为官者的立身之本,既是自律,也是他律,是内在的修为,亦是外在的规范。

任何一个职业都有职业道德要求,更何况官员掌握着公共权力,而权力是一种容易造成伤害的强制力,更是一种容易获得利益的工具。故需对官员的职业道德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一方面必须赋予其法制的硬性要求,另一方面,必须提倡自我修养。
中国是一个以德为重的国家,从古至今,十分注重道德建设。古代儒家、道家、法家均强调道德修养,对后世影响巨大。2001年,中共中央颁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19年,中央和国务院又颁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当今为官者乃至每位公民的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

中国古代对官德修养的论述十分丰富,据统计,仅列入《四库全书》的,就有8部107卷。

精典者,如南宋著名诗人、思想家、政治家吕本中所著《官箴》,其中写道:

“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志,可以得下之援。”

意为:为官的法则,只有三项,即清廉、谨慎、勤奋。明白这三项法则,就可以保全俸禄爵位,可以远离耻辱,可以得到上司的肯定,可以得到下属的支持。“清”:就是不贪,为官清廉,此乃为官者的本分,是起码的为官之道,正如包拯所言:“廉者,民之表(表率)也;贪者,民之贼(敌人)也。”“慎”:就是要谨慎,一言一行都应谦虚谨慎,善始善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勤”:就是不懒,兢兢业业,勤于政务,政不勤则万事殆,为官者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只能是昏官、庸官。“清、慎、勤”是中国古代官德思想的重要内容,被称为千古不易的为官之道。清朝的乾隆皇帝手书于石碑之上,时时自警,并立于要道,警示于百官。

再如儒家经典文献《大学》,对儒家官德思想作了更为细致和精当的阐释。其第一章中写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同“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其意为:在大学堂中讲论的最高的为学之道,就是要发扬正大光明的品德,要使人弃旧图新,要达到最高最善的境界。只有把自己的意志稳立在最善的境界上,这样意志才会坚定,意志坚定内心才会纯洁静穆,内心纯洁静穆心思才会安详,心思安详思虑才能周全,思虑周全才会探求到那最伟大最精微的学问之道。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根本和细枝末节,世间的万事也都有个结局和起始。如果能洞悉它的先后主次,那就很近于这“大学”之道了。往古那些想发扬自己品德并惠及全天下人的贤者,是一定要先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的;要想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一定要先整齐好自己的家庭;要想整齐好自己的家庭,就一定要先使自己德行修洁;要想使自己德行修洁,就一定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地;要想端正自己的心地,就一定要先使自己的意志诚恳笃实;要想使自己的意志诚恳笃实,就一定要先广泛地获取各种有益的知识;要想获取各种有益的知识,就一定先要考究万事万物的道理。考究万物而后获取知识,获取知识而后意志诚恳,意志诚恳而后心地才能够端正,心地端正而后德行才会修洁,德行修洁而后才会家庭整齐修洁,家庭整齐修洁而后国家得以大治,国家大治而后天下太平。上至尊贵的天子,下至普通的黎民百姓,他们都毫无例外地必须以“修身”作为一切的根本。如果世间某一事物,它的根本是混乱的,而细枝末节却治理得完美,那是决然不可能的。如果对于那应当厚待的,却反而把它薄待了,该薄待的,却反而得到了厚待,那是绝对不能获得成效的啊。

《大学》强调了儒家学派做学问的目的和宗旨有三条: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此乃“三纲领”;实现这一目的和宗旨的步骤方法有八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为“八条目”。这“三纲八目”的意思是:明明德,发扬正大光明的品德;亲(新)民,使民弃旧图新;止于至善,达到最高最善的境界;格物,考察事物的本质道理;致知,获取有益的知识;诚意,使意志诚恳;正心,端正心地;修身,修养自身;齐家,使家庭整齐修洁;治国,治理好国家;平天下,胸怀天下,使天下太平、大治。

三纲八目,如一个阶梯,级级递进。儒家强调“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做学问要循此阶梯而上,修身亦如此,为官更是如此。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含了“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级“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修身”一环,则是连接“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内修”和“外治”相结合,就是为官者应当具有的官德思想。
《大学》,原为《礼记》第42篇,宋朝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成为儒家经典。其作者为孔子和曾子。朱熹把《大学》整理后,分“经”1章,“传”10章,“经”是孔子的话,由其学生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大学”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古时候读成“太学”。“小学”是小孩之学,即“祥训诂,明句读”,是“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一般8岁左右入学。“大学”是大人之学,古人15岁入学,学习伦理、政治和哲学等,即所谓“穷理正心,修理治人”的学问,主要是学习如何治国安邦。

本文试图以《大学》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为框架,通过对古典诗文及古人言论、故事的分析理解,来对中国古代官德思想作大方向解读,以资学习借鉴。

作者简介

雷盛成,男,四川广安人,毕业于西华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学教师、乡镇和机关干部,现任广安日报社副总编辑。系文艺和国学爱好者,诗歌和文艺理论文章散见于《诗刊》《飞天》《读与写》《拉萨晚报》《右江日报》《广安日报》《西华师大学报》等,多首诗入选《西华诗选》(海南出版社2006年10月版);近年来,在小平干部学院和全市党校系统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培训班次讲解《中国古代官德的现代借鉴》《修德与用才》《弘扬传统文化,建设良好家风》等国学专题达一百多场次,国学研究文章《中国古代官德》亦在《广安日报》“川东周末”文艺副刊连载刊发。


本栏目面向所有听众征集投稿

如果您想投稿原创文字稿件(诗歌散文皆可),请发送电子文档至邮箱1571801920@qq.com,投稿请注明作者姓名(或笔名)及联系电话。

如果您想加入广安朗读者队伍或者您想推荐经典好书(美文),请联系QQ:1743229366或微信号:w1743229366。

我们对原创稿件有一些要求,希望您理解与支持:

1、来稿内容题材不限,但不得含有任何违法内容;

2、文稿不拘泥体裁,相同内容请勿反复投稿;

3、作者需保证作品的原创性,若因侵权造成的纠纷,由投稿人自行承担;

4、所有稿件一经采用,均被视为自愿许可广安市广播电视台及其下属媒体免费使用,我们承诺仅作文学交流及展示使用,绝不用于盈利并在使用过程中及时声明作者姓名(或笔名)。

详情咨询:0826-2341012或留言至微信公众号“广安广播”。


编辑:付弋 发布时间:2020-09-15
往期回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