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延续和提升,两者相辅相成。近年来,武胜县始终围绕富民增收这一目标,聚焦产业兴农,做强产业帮扶,全面筑牢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确保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这两天,武胜县双河村村民雷代兵正忙着对蚕房进行消杀,全力保障自家幼蚕的生长环境。
武胜县猛山乡双河村村民 雷代兵:在蚕种下来之前,我要进行三次消杀,把蚕台用具和周边整个进行彻彻底底的进行消杀一次,在饲养的过程中才能达到茧子的保质保量,才能卖出好价钱来。
雷代兵说,自己在养蚕之前一直在家务农,即便自己勤勤恳恳,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的收入也不足以支撑整个家庭的开支,生活过得十分清贫。产业发展是实现增收致富的根本之策,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早在2017年初,武胜县就把蚕桑产业定位为全县“一基两主四特”农业产业格局中的特色产业,出台基地建设、劳务用工、金融保险等多个扶持政策,鼓励采取“家庭农场+企业”“专业合作社+企业”和村集体经济引导等经营模式栽桑养蚕,助推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就是在这一年,雷代兵敏锐地发现近在咫尺的致富门路。
武胜县猛山乡双河村村民 雷代兵:政府组织我们进行了技术培训,过后,我就承包了一点土地,来种养殖蚕桑。之后,从无技术到有技术,逐步发展到现在50余亩的场地来搞蚕桑养殖。
雷代兵说,虽然只种了50亩蚕桑,但一年下来收入也十分可观。
武胜县猛山乡双河村村民 雷代兵:一季可以养蚕25张,25张按产茧量45-50公斤左右,利润能卖2千以上,按4到5季这么计算的话,25张纸,毛收入可以达到20万以上。
几年时间过去,村民们纷依托蚕桑产业实现了脱贫摘帽。脱贫不是目标,而是新的起点。为此,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积极探索蚕桑产业附加值产品,以此不断提升综合效益,增加村民收入。经过考察论证,用桑枝培育食用菌和木耳逐渐走进了该村的视野。为打消村民顾虑,村里专门成立了合作社,通过村集体经济的方式发展白玉木耳、猴头菇等蚕桑附加产业,这不仅解决了废弃桑枝条的处理问题,更为全村延伸产业链,拓宽村民收入找到了方向。
武胜县猛山乡双河村村党总支书记 潘朝云:我们这个集体经济合作社,主要的目的就是示范点,起好一个示范带头作用,把我们所学到的技术,交给我们全村村民,以及我们的业主,让他们也把这个技术学好,把我们村上所有的桑枝、废枝,也就是这个桑条,利用起来,种好这个桑枝菌,变废成宝。
目前,该村合作社桑枝菌鲜品、干品市场均已形成稳定的外销渠道,不仅为该村村集体经济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为像雷代兵这样因蚕桑产业脱贫村民们坚定发展蚕桑附加产业注入了强心剂。
武胜猛山乡双河村村民 雷代兵:我们双河村这个桑枝菌基地发展得还是比较好,一年收入能达到3、40万,通过我来现场学习,给了我很大得信心和鼓励,我想利用我自身的条件,将我桑树基地的废枝条变废为宝,来增加我的经济收入。
武胜县猛山乡双河村通过产业的发展逐步名声大噪,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幸福村,为该县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序衔接提供了示范。截至目前,武胜县共建成优质蚕桑基地3万亩,发展蚕桑类家庭农场100余家,培育养蚕大户380余户,实现蚕桑综合产值3.1亿元,全县养蚕业主人均每年增收2350元。目前,该县立足于现有产业基础,正全力抓好基地扩面和提质管护,积极探索栽桑养蚕、产品开发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路径,推动武胜蚕桑从“一粒茧、一根丝”单一产业发展模式向“一片桑园、一系列资源”多元化发展模式跨越。
武胜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潘武宁:我们将在政策配套、建设项目、扶贫产业、社会治理工作机制等方面做好衔接,强化文化引领、加强队伍建设,确保全县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新成效,人民群众快速走上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