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全国“两优一先”榜样, 砥砺前行

来源:川观新闻
(原标题:对标全国“两优一先”榜样, 砥砺前行)

【全国“两优一先”先进典型】

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党委:

再接再厉 做乡村振兴的“领跑者”

名片:

近年来,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党委始终抓住“党建引领”这个关键,深化“三问三亮六带头”,通过组织建设带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4方面振兴,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乡村振兴的“领跑者”。2021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走进战旗村,树绿正浓、花开正艳。游人结伴穿行其间,驻足村庄美景合影留念……“这两年战旗村增加了研学拓展训练、培训等文旅项目,继续完善了乡村十八坊、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吕家院子,建成天府农耕文化博物馆和壹里老街。”战旗村党委书记高德敏说,现在战旗村游客盈门。

这是战旗村党委始终抓住“党建引领”这个关键,充分发挥党组织“火车头”作用和党员“主心骨”作用的结果。

比如,为战旗村发展打开新局面的四川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了解到相关政策后,村党委书记高德敏第一时间向上争取了试点的机会,同时带着大家迅速行动,厘清家底,为敲响‘第一槌’做好了铺垫。”战旗村党委副书记李光菊介绍,拍卖中标方建成了一个情景院落式商业街区——战旗第5季·香境项目。“这个项目集乡村民宿酒店、餐饮美食街、特色手工体验坊为一体,丰富了战旗村的旅游业态。”

在壹里老街项目筹建初期,86岁的老党员冯家祥挨家挨户做宣传,走访入户收集意见,解答村民疑惑、消除村民顾虑,发动村民参与其中。战旗村165名党员和冯家祥一样,主动带头领办项目、参与村务,搞活了村里气氛,赢得了村民信赖。

与此同时,紧紧围绕“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战旗村党委始终立足本村资源优势,在土地资源整合、土地集中经营上做文章,形成了以有机蔬菜、农副产品加工、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等主导的农业产业,以妈妈农庄、第5季香境商业综合体、吕家院子为载体的乡村旅游产业,逐步走上了一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

从北京捧回“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这一荣誉后,高德敏又先后在村上召开了多场坝坝会,重点为村民解读了《战旗村村民自治章程(草案)》《战旗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办法(草案)》《战旗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办法(草案)》。

“我们要继续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界定办法、宅基地统筹管理使用办法,形成具体的章程、办法,优化村庄治理体系,提升战旗村的治理能力。”高德敏说。

去年,战旗村与周边几个村合并成为新的战旗村,面积从过去的2.06平方公里扩大到5.36平方公里,辖区人口从过去的1704人增加到4493人。

眼下,摸清了合并后家底的战旗村党委,正在编制战旗村新的发展规划。“新战旗村的规划包括乡村形态规划、产业规划、绿色可持续发展等规划。最重要的是,紧紧抓住集体经济这个核心,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带动全村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高德敏说。

宜宾市长宁县双河镇党委:

吹响“发展号”筑起坚强堡垒

名片:

2019年“6·17”地震后,震中宜宾市长宁县双河镇党委快速响应,率领全镇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始终把抗震救灾和地震恢复重建作为全镇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的主战场,第一时间成为群众的“主心骨”,让党的旗帜在灾区高高飘扬,并提前圆满完成两年重建任务,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8月21日,宜宾市长宁县双河镇葡萄井旁,凉糕店老板刘昌金忙得不亦乐乎。凉亭摊位后面,青石砌筑的葡萄井水清冽见底。“只要葡萄井还在,凉糕生意就能一如既往红火。”回想起两年前突如其来的地震导致有着千年历史的葡萄井围栏倒塌、井水干枯,刘昌金仍心有余悸。

2019年6月17日晚,6.0级地震让双河镇38090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97283.64万元。

震后第一时间,“冲锋号”在灾区吹响。时任镇党委书记的钟维平迅速成立临时指挥部,直奔受灾最严重的双河老街,救援被困群众。穿着短裤、背心和拖鞋的时任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的许中成,在一线连续奋战4天4夜。“当时非常危险,砖头从头上落下来。但来不及顾及这些。”双河社区普通党员彭兴华冒着生命危险,从废墟下救出了3名群众。

震后第二天,一个特别的临时组织——“帐篷党支部”在双河镇成立,该支部坚持“三包”强堡垒——在每个安置点建立临时党支部,实行临时党支部包安置点、党小组包片、党员包帐篷的“三包”工作机制;建立“三单”聚合力——汇总形成救援物资、帮扶力量、群众诉求三张清单,组建帐篷警务室、设置党员志愿服务点等,第一时间回应群众诉求;实行“三进”安民心——坚持走访慰问、政策宣讲和心理疏导进帐篷,实现救灾政策在帐篷传达、群众需求在帐篷了解、思想动态在帐篷掌握、心理抚慰在帐篷开展、矛盾问题在帐篷解决。“只要看到党旗,我们就找到了组织和依靠。”回忆当时,双河中学安置点群众刘明凤感慨万千。

“发展号”也快速起航。“我们推出‘五个一’重建机制:一张表单明政策,一张蓝图推项目,一套机制强力量,一个模式推重建以及一批专家抓监管。”双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卢希介绍,包括挨家挨户帮助老百姓算好补助账、支出账;将灾后重建项目在重要点位公示,接受监督;创新实践“三包一帮”责任机制,确保受灾镇村、重点受灾户的全覆盖包帮;推行“一个受灾村一个自建委”工作模式,充分发挥群众重建主体作用;聘请有资质的专业人员对公建项目开展日常监管和技术指导,抽取监理单位对自建户民房重建开展巡回监督管理。

两年重建任务提前完成——3303户D级危房、3个聚居点、2家医院、2个敬老院、4所学校分期分批完成重建投入使用,72个重建项目全部竣工。

眉山市洪雅县瓦屋山镇沙湾小学退休教师伍万银:

扎根山区 只为“把娃娃送出大山”

名片:

伍万银,眉山市洪雅县瓦屋山镇沙湾村小学退休教师。面对极其偏远、条件艰苦的教学条件,他扎根山区,只为一句把村里娃娃全部送出大山的承诺。2021年,伍万银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一所学校,三间校舍,一名教师,一生坚守……这几个关键词,是洪雅县瓦屋山镇沙湾小学退休教师伍万银的人生足迹,也是他的初心之路。

1976年11月,19岁的伍万银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瓦屋山镇,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也没啥大志向,反正山里的娃都需要人教。”面对别人的质疑,伍万银这样回应。他先后在新寺村、关帝村等村小任教,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主动申请到最偏远的沙湾小学任教。

沙湾小学位于瓦屋山镇沙湾村,距县城110公里,距瓦屋山场镇45公里,不仅交通不便,而且工作和生活条件极为恶劣,分配到这里任教的老师走了一个又一个。但也是在这里,“没啥大志向”的伍万银许下一句承诺:“要把村里娃娃全部送出大山”。

为兑现这一承诺,伍万银坚守了30多年。学校极度缺乏教师,伍万银承担了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德育等全科课程,包揽了两个甚至三个年级的全部教学任务。

沙湾小学校舍简陋陈旧,改善办学条件一直是伍万银最大的心愿。“那是我这辈子唯一一次利用党员身份向组织提请求。”他多次向上级反映,多方奔走积极争取。2008年,配合瓦屋山电站修建,沙湾小学需要整体搬迁。在学校搬迁过程中,伍万银主动协调新学校选址、土地落实等问题,挨家挨户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还利用休息时间与工作组的同志一起走村串户做村民的工作。新校舍建设期间,伍万银坚持每天到工地上查看学校修建进度,生怕出一丁点儿工程质量问题,比对自己家里的事情还上心。

虽然工作杂、任务重、生活条件艰苦,但伍万银丝毫未曾动摇过。“娃娃们小,家庭又困难,他们更需要关心!”伍万银坚持定期家访,对每一个孩子的家庭和思想情况了如指掌,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上世纪90年代开始,沙湾村陆续走出多名大学生。被西南政法大学录取的伍小红是该村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学生。得知伍小红被录取的消息,伍万银激动得一晚上没睡着,“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改变农村娃娃命运的教育之光。”

2019年,伍万银把村里最后6名学生送走。这份坚守也有了一份亮眼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30多年来,沙湾村考上大学的农村学生超10人,很多人以老师、村干部等身份又回到大山,为家乡发展效力。

“和其他在艰苦地区奋斗的共产党员比,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能作为四川教育系统的一名代表赴京参加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伍万银表示,这是自己一生的至高荣誉。

绵阳韩家脊社区党委:

从“堵”到“疏”畅通群众诉求

名片:

绵阳市游仙区涪江街道韩家脊社区辖1个安置小区和7个商住小区,4183户1.5万余人,属纯居民型一类大型社区。近年来,社区党委聚焦居民需求,向市场调资源、配服务,探索出城市基层治理新路径,构建城市社区治理新局面。2021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8月16日,绵阳市游仙区韩家脊社区滨湖花园小区“唱响初心党史音乐会”上,陈华宣老人带头高歌红歌一曲。这位曾在“风里雨里等书记”的老人说:“社区党委就是我们的贴心人。”

2000年左右,滨湖花园小区内偷盗、吸毒、斗殴随处可见,烂沙发、电器、破衣物堆得到处都是,臭气熏天,脚都下不去……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小区的4位老大爷天天就在路上“堵”社区书记。

“看,现在多好。”当年总找书记反映问题的陈华宣,推开后门,两三步就跨进小区。“汽车、共享单车停放有序,街面上看不到一点垃圾,新增的12个天网摄像头24小时无死角监控。”为此他对社区党委书记薛燕竖起大拇指。

薛燕还清楚地记得,2016年,韩家脊社区被游仙区挂号为“软弱涣散党组织”。“1/3的住户不交物管费,拆迁账、租赁账、公共收益账……笔笔都是糊涂账。”

成立新的小区党支部,重新选举业主委员会成员,新账老账一件件摊到桌面上算。“堵”她的4位大爷分别进入业主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

“还要给群众一个发声平台,把他们最迫切、最盼望的事建立‘需求清单’,纳入重点项目台账,更好实现社区精细化服务。”薛燕说,现在社区已建立了覆盖全体居民的12个微信群,开展“爱心呼”“社区守望”等群众关切和急需的服务活动,架起居民间的爱心桥梁,破解邻里间的陌路难题。

2016年前,韩家脊社区无集体经济、无社区资产、无公共收益,怎样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1米?韩家脊社区做法是运用“大掌柜+店小二”模式,以社区闲置资产入股形式成立绵阳市首家社区社会企业——四川美舍宜居居民服务社会企业有限公司,同时引进5家服务理念先进、专业水平较高的社会组织和团队入驻,建成涵盖爱心食堂、农超对接、邻里驿站等9个涉及民生福祉的“社区1921爱心列车”。同时,社区还自主孵化出游仙区乐寿(万事帮)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4名80岁以上的“三无”老人长期提供免费用餐服务,为辖区残疾人和60岁以上老人等特殊群体发放3000余张暖心卡。

“通过盘活‘沉睡’资源,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以合作共赢撬动社会资源,建设经营型社区,提升社区治理的新路径,将既得的发展‘红利’通过关爱帮扶贫寡弱小,做优居民生活环境等反哺于民,形成居民广泛参与共建共治的新局面。”薛燕说。


编辑:龙治伟 发布时间:2021-08-24
往期回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