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 “十四五”规划开局之际,新一轮科技创新的竞争逐步加剧,增强产业链韧性的要求日益迫切。广安经开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凝聚前进动力,谋划创新发展道路,强化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重视程度,助推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以及创新化发展的方向迈进,实现我区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广安经开区成功申报高成长型、小巨人、专精特新企业10余户,如广安诚信化工有限公司、广安玖源化工有限公司、广安北新建材有限公司等公司。
以服务为支撑 营造良好环境
(一)紧盯政策支持导向。应对省、市出台的政策文件,认真研究,梳理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内容,形成政策解读与争取事项汇编资料,在经开区企业群内进行推送并解读,优选中小企业纳入我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积极帮助中小企业争取政策,激励市场活力,促进企业发展。
(二)完善服务保障体系。组建5000万元工业发展基金和5000万元供应链金融平台,要素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全区全园创新创造的“梦工场”初具条件。依托启迪之星、全市工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等,引进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争创一批高质量研发机构,增强创新策源能力。实施企业分类培育计划,打造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型高成长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力争3年内聚集科技型企业130家以上,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三)强化科技金融对接。一是积极开展银企对接,引导金融机构在经开区设立网点,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通过供应链金融等模式支持鼎鑫金属、幸益智能科技等企业实现信贷融资,累计投放1.58亿元;为中小企业提供产业基金股权投资1.3亿元、应急转贷资金0.55亿元;经开区恒生公司10亿元企业债券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实施“助保贷”项目,为园区企业提供740万元贷款,有效助力中小企业成长。二是积极组织企业参加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资本对接推进会,通过各专家权威解读国家科技金融政策导向,分享先进经验,加深企业对科技金融政策的认识。
以需求为导向 立足优势产业
(一)完善综合承载能力。依托近100万平米的孵化平台,加速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阶梯型孵化体系,充分利用全市工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以及我区第一、第二孵化器、深广渠江云谷等具有孵化载体服务功能的创新创业孵化中心,为我区中小企业免费提供技能培训、市场开拓及其他增值服务,努力提供中小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培育我区中小企业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引导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10个以上。大力引进知名研究院,发挥新能源研究院、正威新材料研究院、清华启迪之星创新孵化园、中科院生物医学干细胞示范基地、赛迪研究院广安分院等科研优势,建设优质实验室10个。有针对性地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与中小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先进设备和高技术人才资源,不断提升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能力。利尔化学、摩珈生物等企业与绵阳中物院、上海张江高科等研发机构合作,建立了产学研联盟。北新建材和华油LNG成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科塔金属成功申报废杂铜非熔炼电解技术科技成果转化。
(三)增强人才支撑战略。了解掌握中小企业人才需求,通过纳入“小平故里”引才计划、组织赴外招聘、举办“春风行动”现场招聘会等方式招引人才。探索“研发在外地、生产在广安”的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新模式。
持续用好5000万元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人才引进资金等,为人才提供创新平台和创业舞台。实现以人才集聚引领项目集聚、资本集聚和产业集聚。形成以创新创业、新兴产业、智能制造、科技金融等重点板块为支撑,集聚度高、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科技创新空间布局。
以创新为抓手 赋能转型升级
(一)立足创新驱动。技术创新是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区中小企业去年研发投入达5700多万元,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达15%。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让科技创新赋能我区中小企业“二次创业”,以技术创新为主引擎,按照“基地+产业链+企业”模式,持续推动产业向高端延伸,努力实现企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投入1亿元以上。
(二)扩大开放合作。积极立足川渝双层经济圈,把握协同发展机遇,推动产业对接合作、协同创新共建、产业链重构,实现产业集聚承载平台。着力提升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推动万维科技、坤兴科技投产达效,支持禹明光电等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力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实现10亿元以上。充分发挥我区创新平台作用,力争实现数字经济产业产值3亿元以上,逐步形成科技创新示范带动效应。
(三)打造一流生态圈。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健全最优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最好的营商服务环境,打造最佳的人居发展环境,打造川师九中优质教育品牌,协调华泰奎阁医院与广安市人民医院整合准备工作,打造全市最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构建最具竞争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向丽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