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广安区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全域推进撂荒地治理,曾经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如今变成了村民们致富增收的“金土地”。
眼下正值水稻收获季节,广安区花桥镇新楼村水稻种植大户熊小兰也迎来了她最繁忙的时节。作为“福满家”家庭农场负责人,熊小兰今年流转了4000亩土地发展水稻种植,在这其中撂荒地就有800多亩。种植撂荒地能赚钱吗?熊小兰给记者算起了账。
福满家家庭农场负责人 熊小兰:(撂荒地)它就是多犁两次田,犁了过后,就跟熟田一样的了……就是这种,成本多花也最多再花个两百多块钱……我这边就是(前)两年不给租金,第二年的话,(撂荒地)也成为熟田了,也不给租金。你看我们花桥这边都给四百块钱一亩,所以说算下来的话,不管怎么说,一亩地都至少有五六百块钱的利润,纯利润。
2018年,熊小兰从村里流转了200亩撂荒地种植水稻,当年就获得了可观的收益。尝到甜头的她,开始把流转撂荒地的目光从本村投向其他村镇,流转的撂荒地也从最初的200多亩变成了800余亩。
福满家家庭农场负责人 熊小兰:后续就是准备与另外其他的村,有撂荒地的村合作……我们机器设备这些也有,就把剩下的撂荒地治理好,也产生一定的效益,然后我们也赚到钱了,利润大家一起分配。
按照“宜粮则粮,宜特则特”的原则,广安区对花桥、大安等粮油适宜种植区撂荒地治理后全部发展优质粮油、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而对于东岳、彭家等山地撂荒地多的乡镇,则规划鼓励其发展水果、熟菜等特色农业种植,确保全区撂荒地治理因地制宜、因业制宜。
在东岳镇现代农业园区里,由邓刚和另外七位业主共同承包打造的晚熟柑橘核心示范基地迎来了第一个收获季,基地里套种的南瓜今年收成不错,工人们正忙着将其装车打包后发往广安及周边市县销售。邓刚告诉记者,别看基地现在道路通达、果蔬满园,之前可是人烟荒芜、杂草丛生的撂荒地。
东岳镇井山村晚熟柑橘基地业主 邓刚:以前,这一片全部都是杂草丛生,基本上草都是有一人多高,杂树也是特别多,基本上就是没有耕种的条件。
2020年,东岳镇完成对基地所在土地的调型,邓刚等八位业主也开始正式承包这片曾经的撂荒地来发展特色农业种植。望着满山的葱绿,邓刚和其他业主都坚信,这片曾经的荒地,会是给他们带来效益的金山银山。
东岳镇井山村晚熟柑橘基地业主 邓刚:我们(目前)主要是通过套种豆子、南瓜以及海椒,一方面达到现在的增收,另一方面是好通过这些套种把我们的租金以及当地老百姓的就业解决出来,三年以后,我们这个大雅柑成熟了,每亩基本上达到盛产期一百斤一窝,一亩基本上就是能够收入一万二千元左右。
在广安区,如熊小兰、邓刚这样通过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解决撂荒地的事例还有很多。近年来,广安区将撂荒地治理融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将全区15个涉农乡镇科学划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3大片区,引进和培育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农户通过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将土地流转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复耕复种。今年以来,全区新引进粮油、稻渔产业业主71个,新建标准化产业基地2.06万亩,完成撂荒地整治4220亩,实现大春粮食播种61.6万亩,同比增加1.6万亩。
广安区农业农村局局长 罗钧: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建立健全撂荒地治理的长效机制...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加大在基础设施投入方面的力度,大力地招引业主,因地制宜,发展我们的特色产业,从根本上通过发展产业、流转土地解决撂荒的问题,继续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给予支持帮助我们的农户,继续发挥我们村集体的积极作用,通过村集体代耕代种我们的撂荒地,将我们的撂荒地发展成我们的产业用地,让我们的现代农业能够得到发展,来提质增效。